RSS订阅

人物与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公众互动/人物与专访
  • 2014年加入同济大学,成为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最年轻的博导;2015年入选国家第六批“青年千人”计划;2016年被任命为副院长。身为“80后”的张超教授俨然已成为同龄人中的“人生赢家”。近日,在2017精准医疗与未来医学大会上,生物探索采访了这位充满拼劲的青年科学家。他说:“这一路我都在‘自讨苦吃’,但我乐在其中。”
  • 医学生物研究员夏放作为我国SPF金黄地鼠种群研究的带头人,带领所在单位团队先后完成了“SPF金黄地鼠种群建立”、“白化金黄地鼠近交系种群建立”等课题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不但填补了国内SPF金黄地鼠种群的空白,也为乙脑减毒活疫苗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期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特邀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中心主…
  • 在生命科学奇妙世界里,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暗物质”,非编码RNA(核糖核酸)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长期从事长非编码RNA领域的前沿研究,致力于发现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码,揭开生命神秘面纱。
  • 实验动物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发布实施对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和新资源共享服务、保证动物试验结果可靠性和医用生物材料使用安全性,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实验动物标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特邀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教授为大家解读“高度关注和大力助推实验动物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
  •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科技界研究的热点,那么,人工智能在我们实验动物这个领域有没有相关研究呢?本期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特邀赛业生物科技集团技术副总裁、高级科学家欧阳应斌博士为您介绍—“阿尔法鼠”—引领生物科技走向人工智能的“利器”。
  • 非人灵长类动物作为人的替身,在开展人类重大疾病研究和揭示人类重大疾病的致病机制、机理和防治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我国非人灵长类资源呈上升趋势并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本期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树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代解杰教授就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现状、其突出…
  • 积木、毛线团、组装图纸……这不是一份购物清单,而是理解未来的第二十六期讲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博士正在深入浅出地讲述基因编辑如何改写生命的蓝图。
  • 艾滋病病毒很狡猾,它们会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整合至CD4+T细胞形成病毒库,以休眠的状态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永久性治愈”艾滋病需要解决潜伏的HIV。近期,来自于美国天普大学医学院的胡文辉教授团队提出了新的思路: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剔除”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中潜伏的HIV。
  • 近日,浙大“80后”博导张海涛研究员在Nature杂志发表最新成果,首次解析了AT2R与两种先导药物的复合物晶体三维结构。2015年,张海涛研究员曾在Cell杂志发文,解析了AT1R的结构。之后,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主动要求与张海涛研究员合作,希望他做AT2R结构研究。借助先前的经验,张海涛研究员在不到100天内里就解析了3个AT2R的高分辨率晶体结…
  • 2017年4月11日,由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谷医学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协办,生物谷承办的2017国际干细胞心肌修复转化医学论坛在上海盛大开幕。来自上…
  • 前段时间,《Nature Genetics》杂志刊登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张鹍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高通量甲基化无创检测新技术,让液体活检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研究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那么这项技术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液体活检技术从科研走向产品转化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对此,生物探索采访了张鹍教授。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所长蔡林涛及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仿生纳米载药体系将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技术和思路,该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纳米》上;几乎与此同时,团队另一成果“纳米人工红细胞载氧治癌”也喜获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 杨璐菡毕业于北京大学,并于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哈佛,她师从有“合成生物学之父”美誉的美国科学院与工程学院双料院士George Church教授,研究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2011年至今,她已在《科学》、《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Medicine》等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最高单篇引用数超过了3000。
  • 近两三年来,基因编辑几乎“承包”了医学热点,它像风暴一样席卷着细菌、酵母、动植物乃至人类胚胎等几乎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公众既对基因编辑在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强大功能感到惊讶,又因这把“剪刀”指向人类胚胎而担忧。基因编辑能否用在人类生殖细胞上,是其伦理争议中最为激烈的话题。
  • 谈及从学术界向产业界的转变,邓朝阳博士坦言自己是一名“典型”的70后,对新生事物充满兴趣、有理想、能拼搏。他表示:“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分子生物学专业出身的人,我在生物行业的每一步前进都试图紧跟最新的技术和应用。无论是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我一直希望能将这些所学所获真正造福于人类健康,这也是元码基因正在…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共225篇文章/共15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