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专访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学助理教授黄培根:

我的科研职业生涯

2019年10月18日,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黄培根教授作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分享了他的人生职业生涯经历,讲述了他走过的三十八年科研路程。黄教授从如何选择自己的科研道路,到如何探索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磨练自己的科研本领,到分享发表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再到职业建议,并坦露了他的人生感悟和科研上的心路历程。

【专访】黄培根教授:我的科研职业生涯

2019年11月21日 浏览量: 来源: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发布者: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专访篇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对黄教授报告内容进行了访录,以期为科技工作者献上杰出前辈黄培根教授科研人生路的真知灼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爱科研、投身科研、成就科研。

勤奋努力,走上教学科研之路

黄教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幸运地以百里挑一的成绩,考上了湛江医学院(原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1958年改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改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再次改名为广东医科大学),成了该院77级(八二届)五年制医疗系本科生。毕业前一年,学院从该年级的学习成绩前50名的学生中,挑选了15名优秀生提前留校,任基础学科师资,黄教授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学期我算不上是最聪明的学生,但绝对是最努力的学生当知道自己不聪明的时候,唯一能补救的办法是勤奋我相信勤能补拙黄教授谦虚地说到,他是在勤奋努力学习之下为自己创造了留校的机会。他感恩地说是当年高校师资严重缺乏,青黄不接的形势,给了他提前一年进入病理教研室,接受严格地教学,病理诊断, 和科研训练的机遇并有幸地在当年病理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沈淑静教授的严谨指导下,开始了他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1982年底,他完成了《胃癌间质血管反应与某些生长特性探讨》的毕业论文 (后发表于《癌症》1987,6(1)38-41),顺利毕业留校,任病理教研室助教,自始开启了黄教授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学习科研方法培养科研能力不断探索适合发展的科研方向

黄教授在担任病理教研室助教依始,就有幸被当时的科室主任,唐慰萍教授挑选为科研助手当时唐慰萍教授正在与北京中科院病毒所的曾毅教授合作开展关于鼻咽癌病因发病学的研究项目。鼻咽癌也被西方称为“广东瘤”。 世界上广东和广西两地是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鼻咽癌的高发病原因一般被认为是与人种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习惯、以及EB病毒感染有重要关系。曾毅教授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在两广地区常用的一类中草药,如了哥王、黄芫花等的提取物,在体外培养有明显激活EB病毒的作用。常常使用这一类中草药有可能与EB病毒的感染以及鼻咽癌的高发有重要的相关性。唐慰萍教授带领的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在实验动物体内来研究验证这一类植物的提取物与实验性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而具体实验任务就落在了当年还是年轻助教的黄教授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名护校刚毕业的小助手肩上。80年代初期的科研条件及设施都很有限,没有现成的条件,他们就从建动物室开始,饲养大鼠,自己制备化学致癌剂,直到完成一系列大鼠体内鼻咽癌的促发作用的实验。数年的辛劳,换来丰硕的成果。1988年《黄芫花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鼻咽癌的促发作用》在《癌症》杂志上发表(1988;7:171-173);同年,《Wikstroemia indica promotes develop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rats initiated by dinitrosopiperazine》得于在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88; 114:429-431)的国际性英文杂志上发表。当时,能在国际上外文杂志发表科研论文是非常难得的事情,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两篇第二作者科研论文的发表,无疑让他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助教,在经历辛酸苦辣的付出之后,尝到科研成果的甜头。而这一时期,作为年轻助教,他除了听大课、带小班实习课、大量的科研实验工作外,每天晚上还得看病理切片,查阅参考文献,作出病理诊断,常常要忙到深夜。这段人生经历,无疑为他的病理理论知识,实验研究,临床病理检验打下了扎实基础,并让他明确了自己今后科研努力的方向。

1985年,湛江医学院首次获得了硕士点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第一批硕士研究生7人考上,黄教授成功考上,成为该院历史上首届招的7名硕士研究生的一员。而沈淑静、唐慰萍教授又成为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两位导师要求他的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既要结合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实际,又有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和突破,故建议采用鼻咽癌祼小鼠移植瘤模型为研究手段。尽管国际上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人癌祼小鼠移植瘤模型的研究工作,但那时国内才开始从国外引进祼小鼠不久,只有北京、上海、苏州等为数不多的单位有条件开展人癌祼小鼠移植瘤模型的研究。有幸的是沈淑静、唐慰萍两位教授基于黄教授前期的研究经历和对科研的执着,大胆地立项和决策,果断地把黄教授和一名技术员送到北京医学院病理、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和苏州医学院脑神经外科学习进修,学习祼小鼠的饲养繁殖和移植应用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手段,操作技能。短期的学习进修回来后,他在两位导师和科室及学院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从图纸设计,土木工程建设,到仪器设备的订购安装,亲力亲为,成功地自行设计和建立了广东省(华南地区)第一间SPF祼小鼠实验动物室,并开展了祼小鼠繁殖应用和人癌移植研究。并结合本学科的鼻咽癌研究工作的重点,利用裸小鼠的整体模型,开展了鼻咽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生物学特性、以及实验性治疗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在此期间黄教授先后发表和合作发表了《SPF祼小鼠实验动物室的建立及繁殖应用研究》(《湛江医学院学报》 1987;5:12-15)、《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祼小鼠移植实验初步研究》(《湛江医学院学报》 1987;5:19-21)、《九种体外培养细胞系祼小鼠移植的研究》(《实用肿瘤杂志》1988; 3:103-106)、《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系(CNE-2Z)裸小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癌症》1989;8:274-251)、《中草药对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系(CNE-2Z)祼小鼠移植瘤的实验治疗》(《湛江医学院学报》 1988;6:8:11)等等论文。并完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祼小鼠移植瘤的转移研究》(《癌症》1989;9:333-336)和硕士毕业论文《六种人癌细胞系祼小鼠移植瘤的转移研究》(《肿瘤》1989;9:176-178)等。因为有了这些科研成果的积累,1987年他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尚未毕业,黄教授就被破格晋升为病理学讲师。1988年黄教授也成为该学院第一个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并顺利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黄教授介绍时说到 在研究生期间我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实验,但是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不应该单单是为了发表几篇论、或过多地为了晋升职称多几篇论考虑这个阶段从事科研实验更重要的目的为了系统地学习科研的思维、积累科研的经历和练就科研的技能。而科研最终的目的是要应用,造福人类,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做贡献

既然科研最终造福人类,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做贡献这样一个共同目标,黄教授在科室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积极利用当时SPF祼小鼠实验动物室的先进条件,与本院药理学教研室的潘毅生教授,北京军事科学院的周廷冲教授和管恩南博士,中山医学院的蔡海英教授等等,开展肿瘤祼小鼠移植以及鼻咽癌祼小鼠移植瘤的实验治疗等横向合作。先后合作发表了《裸小鼠高分化食管鳞状细胞癌株(RE25/N)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癌症》1988;7:413-416);《放线菌素23-21 对裸小鼠人鼻咽癌细胞系移植瘤和人胃癌细胞系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1;7:374-377 );《Effect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nti-EGF Receptor o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and Other Tumor Cell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0; 33:1334-1340) 等论文。后者发表在《中国科学》,该杂志应该是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科学期刊。因此,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互利的科研合作,成了他这么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实践。

在祼小鼠的饲养繁殖移植应用研究和动物室的管理上,黄教授多年如一日,都是亲力亲为。这样的第一线工作过程中,让他有机会细致观察和发现到免疫缺陷裸小鼠发生的自发性肿瘤。因当时国内外对裸小鼠自发性肿瘤的报道很少,故引起了他的重视。他认真收集记录裸小鼠自发性肿瘤的个例,进行肿瘤病理形态学、和电镜超微结构的研究、以及自发性肿瘤的裸鼠间移植及其生物学研究等,并对免疫监控功能在裸小鼠自发性肿瘤的发生作用进行了探讨。随后发表了《裸小鼠自发性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0:10:158-160)、《裸小鼠自发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裸鼠间移植及其生物学初探》(《中国癌症杂志》 1991 1:161-164)、《杂合子裸鼠自发性乳腺癌在裸鼠皮下生长及高转移表达》(《肿瘤防治研究》  1991 18: 8-10), 以及《六年中裸小鼠繁殖群动物自发性肿瘤发病情况的研究》 (《北京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1994; 11:9-13)等。这些研究结果引起黄教授对小鼠自发性肿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其后续的研究打下来基础。

黄教授在87年晋升为病理学讲师后,就力求自己的科研要上一个台阶,有不断的创新。基于过去在大鼠诱发实验性鼻咽癌的工作基础,以及现有的裸小鼠可提供各种移植实验的免疫缺陷动物,黄教授开始考虑能否直接在人的鼻咽粘膜上皮组织进行诱癌研究。为开展这项研究,他首先得与临床耳鼻喉科合作,来获取病理活检的鼻咽粘膜组织。接着将上百例临床病人的部分活检鼻咽粘膜组织迅速移植到裸小鼠的皮下。观察移植组织的存活和生长;然后对裸小鼠皮下存活的移植组织用自己制备化学致癌剂进行诱癌实验。结果出乎预料的成功,两个阶段的实验研究结果《人鼻咽粘膜裸小鼠异种移植》,和《成人鼻咽粘膜裸小鼠移植及二亚硝基哌嗪诱癌研究》分别被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89;24:219-220)和《中华医学杂志》(1991;71:441-443)。当年,作为他这样的普通高校年轻讲师,能连续在中华系列杂志发表两篇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实属不易。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加上他的其它大量的科研、教学、和病理临床研究成果,为黄教授于1991年再次被学校破格晋升为病理学副教授铺平了道路。在担任讲师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病理工作的这段期间,黄教授还先后发表了《两腔心并肺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尸检报告》、《阿米巴性子宫颈炎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湛江地区534例尸检资料的国际疾病分类统计》、《巨大胃腺瘤性息肉恶变一例》、《36 例阑尾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幼儿气管拄状上皮乳头状瘤一例》、以及《右肺不张并纵隔疝形成》等第一作者的病理临床研究报告。后两篇报告还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1991;71:9)以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4)。他同时还完成了《影响医学专科生四门医学基础课学习成绩诸因素的分析》、《病理中级师资班专业课程设置、实施与效果分析》、《浅述裸鼠实验动物室在科研及研究生培养中的效益》、《病理学中级师资班毕业学员的追踪调查分析》等一系列第一作者的教学研究论文。前两篇教学论文先后被《医学教育》(1990;(10):22-26;1993;(7):24-27)接受发表。回首曾经的这些科研历程,黄教授向各位科技工作者建议:当你没有条件做大科学研究课题时,不妨投入精力、时间去做一些科研课题包刮临床病例报告及教学研究从小事做起,通过学习,有所积累才有成就而且当你研究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与预想研究结果不一致时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现象,多留意观察思考,或许就会发现更有意义,更值得你去探索研究的新东西

科研经历的储备,敲开了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留学大门

黄教授在湛江(广东)医学院从求学到留校从事病理教学、科研和病理检验工作历时近15年之后,于1992年的黄金十月,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黄教授因他前期从事祼小鼠的大量科学研究经历的积累,从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地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学系系主任,北美著名的放射肿瘤学家Dr. Herman D. Suit教授的第一个直接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后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并得到Dr. Suit提供的, 在当年来说是十分优厚的津酬、会议旅差资助、以及医疗保险等保障。幸运地加盟了Dr. Suit在麻省总医院的科研团队。

麻省总医院建于1811年,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教学附属医院,全美历史最悠久的三所医院之一。是全球公认的权威医院,在癌症、心血管、儿科、神经、脑血管、眼、耳鼻喉、风湿免疫、血液、内分泌等疾病治疗方面世界领先,它具有全球最先应用癌症全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的基因定位治疗、Proton(质子线)放射治疗等方面全球闻名。主导着全美规模最大的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项目,年度研究经费超过6亿美金。在NIH科研经费资助方面连续十几年全美排名第一,共产生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于癌症治疗的Proton放射治疗中心就是由Dr. Suit教授亲自领导和建立的。

黄教授在麻省总医院这样优越的研究条件下,由Dr. Suit教授亲自指导,主要是从事祼小鼠和SCID小鼠的人癌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转移行为、以及实验治疗方面的研究。从1992年10月-1995年9月底三年期间,黄教授先后参加了大小9个研究课题,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一篇综述文章。其中6篇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Dr. Suit都让黄教授当了通信作者,可见老板对他工作的十分认可和对他用心栽培。

在麻省总医院接受科研训练三年后,1995年10月黄培根教授又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员。应用导师Dr. Peggy Olive教授发明的“彗星”(Comet assay)分析法和小鼠移植瘤模型,进行抗耐药性方面的研究。后在英国癌症杂志发表了《Use of the comet assay for assessment of drug resistance and its modulation in vivo》(Br. J. Cancer 1998; 77:412-416)的论文。

1997年初黄教授回到母校广东医学院,在病理教研室任科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在回来的1.5年时间里,除担任的行政工作外,黄教授把国外几年的工作做总结发表于校报;把学到的新技术引入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申请获得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修饰人癌移植瘤放疗敏感性及化疗抗药性的研究 》。并先后发表了《裸小鼠和SCID小鼠整体模型在人癌临床试验研究中的应用》等6篇文章。1997年经高校职称评审,黄教授获得了病理学教授的高级职称。

2000年初应Dr. Herman D. Suit教授和Dr. Rakesh K. Jain教授的邀请,黄教授又回到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系工作,担任Cox-7实验动物室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学讲师、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系助理生物学家。除了日常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外,黄教授仍然对科学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对实验小鼠自发性肿瘤和人癌移植瘤模型在联合实验性治疗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情有独钟。

近年来,黄教授的团队分别主持了美国联邦及国家癌症研究院资助的《微小RNA-378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及提高放射治疗对人U87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在裸小鼠脑内原位移植模型的反应》和《洛沙坦联合放射治疗在Neu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的反应研究》等课题;参与美国国家健康院和国家癌症研究院(NIH/NCI)的重大研究课题《实体性肿瘤的综合病理生理学》、《脑胶质细胞瘤的靶向治疗》、《剖析儿科脑肿瘤微循环在提高疗效的作用》和《治疗后乳腺癌转移的预防》,以及美国国防部《转移性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血管正常化和增敏化》等研究。近五年(2015-2019)发表或共同发表18篇SCI论文(总IF=194.04)。

自1992年踏上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科研生涯之路,至今黄教授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工作已经累计共22年,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热爱的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在这里要跟大家说的是,所有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的实际应用,这才是做科研的真正意义。科研也不能离开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打开更广阔的研究思路,才能出创成果

科研工作靠努力不一定成功,要心怀感恩之心工作!

黄教授向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提到,做科研不光要靠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要靠努力;光靠努力也不一定成功,还要感恩你所遇到的导师,要心怀感恩去工作。他很感恩在他科研生涯中遇到的每一位导师,是他们一路引领,使自己走上热爱科研工作的人生道路。更是每一位导师们,在他不同的人生期间,为他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机会。他由衷地感恩沈淑静教授、唐慰萍教授,Dr. Herman D. Suit教授,Drs. Peggy L. Oliver & Ralph E. Durand教授,以及他目前的老板Dr. Rakesh K. Jain教授,他们都是乐于奉献,热爱科学的恩师。

注:沈淑静教授,时任湛江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病理学科带头人,学院副院长,是黄教授本科、硕士生导师,引领他走上科研之路的启蒙恩师。唐慰萍教授,时任湛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黄教授的硕士生导师,带领和全力支持他开展各项科研工作。Dr. Herman D. Suit,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冠名教授、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学系前主任、北美著名的放射肿瘤学家、引领黄教授走上美国学习、工作生涯的恩师。Drs. Peggy L. Oliver & Ralph E. Durand是一对夫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教授,黄教授在加拿大做博士后研究时期的恩师。Dr. Rakesh K. Jain,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冠名教授、2016年美国总统科学奖得主、 Edwin L. Steele肿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黄教授的现任老板。

推崇一对夫妇个孩子的标准家庭,追求事业的同时要注重家庭

黄教授育有一儿一女,用黄教授的话说,这是标准化的家庭。女儿和儿子都已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德州大学奥斯丁法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毕业,现在都在美国有好的专业工作,一家四口拥有非常幸福的家庭。黄教授向在座的年轻同行大力推崇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的标准家庭。他认为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是做不完的,你的名利、金钱、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家庭才是真正对你最重要的。他祝愿大家拥有美满的家庭,同时追求事业有成。科研工作再忙,也请永远把家庭放在首要位置。

黄培根教授

黄培根 MD, MSc,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学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系助理生物学家(Assistant Biologist); Edwin L. Steele 肿瘤生物学研究室首席研究员 (Principle Investigator); Cox-7实验动物室主任 (Director) 。

长期从事实验动物设施管理;免疫缺陷小鼠、转基因小鼠及基因敲除小鼠品系的繁育,研究及应用;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开发研究;以及实验动物专业人员培训。研究涉及鼻咽癌的病因发病学及其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性干预及治疗;人癌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形态学、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实验小鼠自发性肿瘤和人癌移植瘤模型在联合实验性治疗中的应用。

在《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J. Neurosurg》, 《Radiother. Oncol》, 《Cancer Res》, 《Br. J. Cancer》, 《Compa. Med》, 《PNAS》, 《Hepatology》, 《J. Natl. Cancer Inst》, 《Nature Protocols》,《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Biomed Engine》,《J Neuro-Oncology》,《Sci Transl Med》和《Cancer Discover》等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89篇。

现为美国放射研究学会和美国实验动物科学学会会员;麻省总医院实验动物保护和使用管理委员会(IACUC)委员。广东医科大学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访问教授。美国放射肿瘤和研究杂志、美国化疗和放射治疗杂志等编委会编委。带博士后研究人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