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兽医随笔:实验猕猴的地方流行病和敏感性
全球范围内用于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食蟹猴主要来源于亚洲的东南亚地区,在东南亚多个岛屿上均有分布。由于食蟹猴在野外都是群居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屏障,不同的种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亚种和相应的地域分布。
不同地域的食蟹猴种群在长期的发展和种群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以及对科学研究很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这也导致了食蟹猴外貌特征的“白面书生”和“黑包公”现象。此外,随着世界贸易的繁荣和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需求的增加,食蟹猴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也明显活跃起来,业界对不同地域来源的食蟹猴种群的地方流行病及其敏感性也越发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疟疾和结核病进行粗浅的探讨。
疟疾
食蟹猴可感染多种疟原虫,但是亚洲来源的食蟹猴对该疾病的易感性差异很大。比如菲律宾来源的食蟹猴较马来西亚来源的食蟹猴对诺氏疟原虫的易感性较低。亚洲大陆和菲律宾来源的食蟹猴感染疟原虫(P. coatneyi)可以存活,然而毛里求斯来源的食蟹猴和恒河猴却高度易感且会导致死亡。中国广东和广西来源的食蟹猴的疟原虫的感染率分布为3.4%和3.6%(2011年发表数据)。
结核病
结核病对实食蟹猴来说是必须排除的疾病,这点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非常重要。尽管亚洲人感染结核病的比例远高于毛里求斯人,但是在1990~1994年美国进口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结核病阳性病例94%来源于毛里求斯。虽然此间从毛里求斯进口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只占进口总量的16%。
除了食蟹猴外,恒河猴是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结核感染后的发病过程上,恒河猴和食蟹猴也有显著差异。如恒河猴感染结核病后,大部分会表现咳嗽和厌食,而食蟹猴却大部分不表现临床症状。食蟹猴感染结核的病程跟人类的结核病潜伏感染极其类似,这也导致了食蟹猴感染结核病后很长时间才能做出诊断。有意思的是,接种了卡介苗的食蟹猴在结核病挑战实验中受到保护,但是恒河猴仅仅降低了其易感性,进一步证明了两种动物对结核病的易感性差异。
从实验猴对疟疾和结核这两个病原感染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来源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携带的病原菌种类差异很大,或者说不同种群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地方流行病差异很大,且对疾病的易感性也有明显差异。此外,不同种类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对同一个疾病的易感性差异也值得实验动物临床兽医给予关注。
随着中国对食蟹猴进口限制政策的松动,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会有不同来源的食蟹猴进口到国内的各个猴场或者科研机构。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源头种群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检疫检测,将带来严重的引入疾病风险,严重威胁国内现有动物种群安全,并有可能给从业人员带来健康风险。
作为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兽医,在建立包括在供应商场地进行检疫的系统食蟹猴进口检疫计划时,需要充分的评估进口来源种群的地方流行性疾病,及动物对常见病原的易感性差异,根据当地或者我们可以提供的检测手段,建立科学系统的检疫流程,确保进口动物的健康。
参考文献:
Joerg Bluemel etc, The Nonhuman Primate In Nonclinical Drug Development and Safety Assessmen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