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论文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专栏/论文期刊

线粒体的相关研究成果

2009年03月0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祖杭教授2001年被聘为二医大长江讲座教授,目前是二医大与美国NIH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主持人。在08和09年其研究小组分别在《Cell》和其子刊《Neuron》发表了两篇文章。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祖杭教授2001年被聘为二医大长江讲座教授,目前是二医大与美国NIH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主持人。在08和09年其研究小组分别在《Cell》和其子刊《Neuron》发表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主要发现了轴突中线粒体移动性的一个新分子机制,由于调控线粒体在轴突上锚定的机制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了解得很少,因此这一研究结果的突破对于阐明神经递质释放,细胞内膜结构转运和突触可塑性等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在轴突中的适当分布对于神经功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三分之一的轴突线粒体是可以移动的,但是大部分依然是保持着不动的状态。然而调控线粒体在轴突上锚定的机制至今了解的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线粒体锚定过程中,轴突靶向Syntaphilin(axon-targeted  syntaphilin,SNPH)的重要作用——与微管相互作用。syntaphilin是盛教授发现的三种SNARE结合蛋白之一(其它两种分别为Snapin和SNAP-29),Syntaphilin的功能就像一个分子夹控制SNARE复合物装配中游离的Syntaxin-1的量,从而调节突触囊泡的胞吐。

轴突中的线粒体如果包含有内生性或外生性表达的SNPH,就会失去移动性,研究人员将小鼠中snph基因沉默,结果发现带有移动的轴突线粒体性比例增高,但轴突中总线粒体浓度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延时刺激(prolonged  stimulation)过程中snph基因突变的神经细胞会表现出短时间facilitation的增强,这也许是受到突触前膨体(presynaptic  bouton)中钙信号的影响。这项研究发现了轴突中调控线粒体稳定性的一个新分子机制,并且这一机制对于神经突触的功能产生了一种生理学上的影响。

第二篇文章则主要聚焦在一种钙离子传感器Miro,盛祖杭教授对近期这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近期一篇《Neuron》(MacAskill  etal.)文章,两篇《Cell》文章(Wang  and  Schwarz),以及一篇PNAS文章  (Saotome  etal.)都证明了Miro是一种能调控线粒体运动的钙离子传感器。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