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实验用小鼠概述
一、概述
每年有成千上万只小鼠在实验室里被用于研究和测试,诸如药物,老化,病毒学,免疫学,组织兼容性,单株抗体制造,溶血性贫血,先天遗传缺陷,肿瘤增生,基因放射线学,淀粉样变性病,梨形虫病,自体免疫疾病,先天性无胸腺症,阿米巴原虫症,肥胖症,侏儒症,浆细胞恶病质症(monoclonal gammopathies),糖尿病,肾脏病,基因转殖动物模式及动物行为等之研究。
主要的优点为:基因特性明确、提供大多数的近亲品系,同源异基因品系(congenic),及重组近亲品系、体型小,允许大数量的使用、可以无菌和无病原性的生产,以及可以有高生殖率的性能。
主要的缺点为体型小,很难进行外科手术或获得大量的采样。
二、解剖及组织学
(一) 皮肤毛发
1. 小鼠毛发主要分成两种,分别为一般体毛及触毛。
2.一般体毛包括上层体毛及下层底毛;触毛则是具有感觉神经而散布于体毛之间。
3.一般缺乏汗腺,但在足垫仍可见汗腺遗迹。小鼠一般出生4-5天后皮肤会渐渐增厚。
(二) 乳腺
1.雌鼠具有三对胸部乳腺,二对腹股沟乳腺。
2.所有乳腺到达腹中线超过侧面,胸线,和颈部,故乳房肿瘤常于远离乳头的部位所发现。
(三) 眼睛
1.白子的动物,眼睛因缺乏色素而呈无色透明,故红眼睛为血色。
2.当一白子动物有严重贫血或血液循环不良时,眼睛呈暗红色,而死亡后则呈透明。
(四) 消化系统
1.口腔
(1)没有犬齿及前臼齿。
(2)上门齿恒切齿终生持续不断地成长。
(3)口角部份具有皮脂腺,腺体开口于颊部口腔黏膜。
(4)臼齿尖端型态,围骨膜厚度,齿槽骨之骨小梁型态在各品种间差异
很大,可作为品系遗传监测之指标。
2.唾液腺
具有三对,分别为腮下腺、颚下腺及舌下腺。
3.食道
位于气管左侧,缺乏在其它动物品种常见之黏液分泌腺体。
4.胃
(1)啮齿动物的前胃内壁呈角质化,以利消化坚硬的食物。
(2) 分成非腺体部及腺体部。
5.小肠
全长约46公分。十二指肠具有十二指肠腺。
6.大肠
(1)肠系膜对侧具有许多淋巴组织,称为裴氏斑(Peyer’s pathces)。
(2) 没有阑尾。
7.盲肠
(1) 啮齿动物的盲肠很大,在小鼠的消化生理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2)小鼠具有食粪行为 (coprophagy),即将经由盲肠微生物丛代谢之营
养分,在每日特定的时间,经粪便排出,再经口吃入。
(3)投予大量抗生素,常会导致肠内正常微生物丛大量死亡,进而产生
肠道鼓胀。
8.肝脏
(1) 具有四个分叶,分别为中央叶、左叶、右叶和尾状叶,但其分叶可
能受品系或遗传所影响。
(2) 具有胆囊。
9.胰脏
松散的散布于十二指肠及脾脏周围肠系膜间,有些会与胆管结合进入十二指肠。
(五) 呼吸系统
肺脏左侧只有单叶,而右侧则分为前、中、后及心叶。
(六) 生殖系统
1. 雄性腺体
(1) 凝固腺:较无弯曲的储精囊,制造精液栓子负责交配后精液的填充
物之凝固。
(2)壶腹腺(ampullary glands)直接开口进入输精管的壶腹部。
(3)具有阴茎骨。
2. 雌性腺体
(1)雌性有Y字型的子宫,分成侧角和内侧子宫体。
(2)小鼠为多次发情动物(polyestrous)而且整年皆可繁衍。
(七) 黄色脂肪组织
1. 存在于肩胛,颈部,肾脏周围和胸腺等部位。
2. 最显著的黄色脂肪组织在肩胛间且有时候称为冬眠腺。
3. 在成年动物,褐色脂肪可由正常脂肪组织所取代。
(八) 哈氏腺(Hardarian gland)
1. 位于眼窝深处。
2. 腺管开口位于眼睛第三眼睑基底,可帮助润滑眼睛构造。
三、行为
(一)夜行性动物
1.小鼠为夜行性动物(nocturnal animal),大多在白天休息夜间活动。
2.由于啮齿动物属夜行性,因此视觉已极端退化,触须、听觉与嗅觉则极端敏感,故对突发的噪音、不熟悉的气味等,皆非常容易使它们受到惊吓。
(二)小鼠之侵略性
1.雄性小鼠间之侵略性 (inter-male aggression) 为其行为特征之一。
2.雄小鼠密集群饲,达性成熟后常会打架,且常打到只剩一只存活。
3.当性成熟雄鼠单独饲育或与雌鼠共饲后,若将之与其它雄鼠共饲,则会互相打斗。
4.年轻雄性小鼠与离乳小鼠分开笼饲可预防如成熟动物般打斗。
5.用于繁殖之雄鼠,除非一直与雌种鼠共饲,否则若在交媾后,马上遇见刚出生之仔鼠,会有杀婴的行为 (infanticide)。若雄鼠于3周内不再交配,则这凶残的杀婴行为会在交配后3周转为见新生仔即「保护」的父亲行为 (paternal behavior)。本特征被喻为天择 (natural selection)。
(三)费洛蒙(Pheromones)效应
1.费洛蒙混合多种物质,其由动物所制造之外在物质,可由其它同种的个体所感受到使产生特定的发情效果,会改变小鼠正常的发情周期。
2.布鲁斯效应(Bruce ):假如怀孕母小鼠与公小鼠关在一起24小时,公小鼠会促使母鼠发情而导致流产,此现象只会发生在小鼠。
3.Lee-Boot效应:成群母小鼠在缺乏公小鼠的刺激下,会抑制母小鼠发情。小群饲养的母小鼠常在没有交配情况下发生假怀孕现象。假如30只以上关在一起,则会出现不发情的现象。
4.Whitten效应:群饲母小鼠可能会出现连续的不发情期,若一旦有公小鼠气味或其尿液出现,则不发情期会被中断。大多数的母鼠会持续约72钟头的发情期,发情同期即所谓的Whitten效应。大鼠同样也有此种现象,但较不显著。
四、性别辨识
如同一般哺乳动物,雄性动物肛门与生殖孔的距离 (anogenital distance),经胚胎期之性分化 (sex differentiation);雄性素 (androgen) 作用于此处,使此二孔之距离较雌性动物者为长,故可为主要分辨动物性别的方法。
实验小鼠之基本生长与生殖性状
成年公鼠体重 上一篇:小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2-13 ]
下一篇:小鼠肝细胞的原代培养实验[ 12-13 ]
相关文章
编辑信箱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最新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