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 - 实验动物_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RSS订阅

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果蝇|伴性遗传

2012年12月1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秀 作者: 责任编辑:test

一、实验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

二、实验目的

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三、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品系

野生型(红眼),wildtype(+)

突变型(白眼),whiteeye(w),此基因在X染色体上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

双筒解剖镜,大指管,麻醉瓶,磁板,海绵板,解剖针,毛笔,镊子。

红糖,麸皮,琼脂,干酵母等。

五、实验说明

1.交配方式:

若A为正交,F1代♀、♂都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得F2代,则♀都是野生型[+],♂性则野生型[+]和白眼[w]涓髡家话耄壤*1∶1。

B是A的反交,F1代与A不同,♀为野生型[+],而♂湮籽郏踳],此现象又称为绞花式遗传(lriss-crossinheritance)。F1相互交配得F2代,♀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的红眼与白眼比例也是1∶1。

注意:

1.常染色体性状遗传的正、反交所得子代♀、♂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有不同。

2.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有例外个体产生,这是由于两条X不分离造成的(B杂交组合),F1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性白眼,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体中有一个。

3.不分离现象见图4-1。

六、实验步骤

1.收集处女蝇:由于雌蝇生殖器官中有贮精囊,一次交配可保留大量精子,供多次排卵受精用,因此做杂交实验前必须收集未交配过的处女蝇。由于孵化出的幼蝇在12小时内(更可靠是8小时)不交尾,因此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把♀、♂蝇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2.准备好培养基,按正、反交组合,把已麻醉的红眼♀、白眼♂和红眼♂、白眼♀分别放入不同瓶内进行杂交,贴上标签。标签形式如下:

6—7天后,见到有F1幼虫出现,即除去亲本果蝇(一定要除干净!)

4.再过3—4天,观察F1成蝇的性状。(正、反交有什么不同?眼色和性别的关系如何?)

5.所出现的F1♀、♂果蝇麻醉后,挑3—5对果蝇换入新的培养基继续饲养(此处无需处女蝇,为什么?)。两组合后代不能混合,应分别培养。

6.6—7天后又需除干净F1代亲本果蝇。

7.再过3—4天,F2代成蝇出现,麻醉后倒在白瓷板上观察眼色和性别,进行统计。

8.每隔1—2天统计一次,累积6—7天数据。

七、实验结果统计

A组合:(正交)♀++×wY♂

B组合:(反交)♀ww×+Y♂

A组合:

F2

B组合:

F2

x2测定:

根据x2测定,查x2表,若P>5%,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观察值是符合假设的。具体对这个实验来说,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应该是符合伴性遗传的假设,也就是说眼色的这对性状是由于位于性染色体上X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