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动物模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动物模型

SCA3敲入小鼠模型构建试验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治疗

2023年07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赛业生物 作者:校审 李意祥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在对一个进行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 cerebellar ataxia, SCA)诊断之前,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除外获得性的病因,因SCA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重叠性及异质性,故确诊主要依靠基因检测。SCA的诊断依据如下:
疾病诊断

在对一个进行性共济失调患者进行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 cerebellar ataxia, SCA)诊断之前,应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除外获得性的病因,因SCA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重叠性及异质性,故确诊主要依靠基因检测。SCA的诊断依据如下: 

①以进行性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除外获得性病因导致的共济失调;

②上一代有类似疾病的病史;

③SCA基因检测呈阳性[1]。 

如果诊断SCA的临床证据明确,则应启动分子遗传学检测。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知家族中特定的SCA基因型、临床表型高度提示某一种SCA(例如SCA7中的视力丧失)或某一种SCA的地区流行率较高(例如古巴的SCA2),才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单一基因检测。而在其他情况下,多推荐采用系统的SCA基因检测。首先要进行多聚谷酰胺SCA的动态突变检测(即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DRPLA),因为此类SCA患病率相对较高。当多聚谷酰胺的CAG动态突变检测为阴性时,可根据现实情况选择适宜顺序: 

①全外显子测序,可检测传统突变类型的SCA,也可以在发现新的共济失调基因时进行重新分析;

②WES不能检测到重复突变,为了评估SCA的所有遗传原因,则必须对非翻译区的重复突变(即SCA8、SCA10、SCA12、SCA31、SCA36和SCA37)进行动态突变的检测;

③如果全外显子测序未包含对于具有特定缺失的搜索,则需对SCA15/SCA16的ITPR1中大的缺失进行特定检测。由于基因检测的成本在不断下降,这里讨论的复杂基因测试策略很可能会被全基因组测序所取代,但目前全基因组测序还不能作为常规检测手段。 

没有SCA家族史的共济失调患者,也可能由于自发突变、突变外显性降低或错误的亲子关系而有遗传性病因,如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包括MRI和神经速度传导等,已除外获得性病因的患者则应该进行合理的基因检测。对美国和欧洲的散发性成人型共济失调患基因筛查研究发现,15%-24%的患者SCA相关基因发生突变。SCA6是最易漏诊的多聚谷氨酰胺SCA,因为SCA6是迟发性SCA最常见的类型,传递SCA6基因的亲代可能在患者发病前就已经死亡。对于散发性共济失调患者,以上基因检测策略同样适用,而Friedreich共济失调作为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共济失调,也可表现为散发性共济失调,虽然同样是由三核苷酸重复造成的,但很容易通过动态基因检测鉴别。 

动物模型

2015年有团队构建了人SCA3敲入小鼠模型,用人突变ATXN3cDNA的8-11外显子编码区及3’UTR区域替换鼠Atxn3基因组DNA的8-11号外显子及3’UTR区域,人突变ATXN3带有91个CAG重复序列,该小鼠模型为SCA3-Ki91模型在SCA3-Ki91模型中,他们发现突变ATXN3蛋白在12月月龄的SCA3-Ki91小鼠模型的全脑组织均有表达,并且形成核内包涵体,小脑浦肯野细胞退行性改变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同时CAG重复序列的传代不稳定性在SCA3-Ki91小鼠模型中也有体现。 

另一个团队在小鼠10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区域插入82个CAG重复片段,构建了杂合Atxn3Q82小鼠,小鼠模型的病理发现和SCA3-Ki91类似,在小鼠的神经元内发现大量的突变ATXN3蛋白的核内包涵体,并且呈组织特异性。 

后来又有团队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构建SCA3BAC转基因小鼠模型,带有全长的人突变ATXN3基因,包括全部外显子、内含子,以及上游的启动子和其他调控元件。在BAC-SCA3首建鼠到达7个月月龄时,它的全脑组织进行重量检测和免疫荧光检测。BAC-SCA3雄性首建鼠A的体重和脑组织重量都比同笼同月龄的雌鼠小,说明该首建鼠出现了严重的体重下降和脑萎缩。红色方框里面显示的是小鼠的小脑组织;在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以看出BAC-SCA3小鼠在7个月时,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小脑、脑干和海马皮层有显著的ATXN3蛋白聚集现象,以小脑更为显著,然而在大脑皮层和基底节并未检测到明显的ATXN3。SCA3患者受累脑区也以小脑和脑干为主,皮层和基底节受累较少。该结果说明BAC-SCA3小鼠的受累脑区和SCA3患者的受累脑区较为一致[2]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表1 月龄BAC-SCA3首建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体重及脑组织重量的比较[2]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7月龄BAC-SCA3首建小鼠A与野生型小鼠的脑体积大小的比较[2]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

BAC-SCA3首建鼠A和野生型小鼠不同脑区ATXN3蛋白的聚集。蓝色荧光为细胞核染色,红色荧光为ATXN3蛋白。上为BAC-SCA首建鼠A,下组为野生型小鼠[2]

治疗方式

目前SCA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随着近年来对SCA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了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等新的治疗靶点,但均未进入临床试验[1]。 

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有药物被批准用于SCA的常规治疗。对于共济失调症状,一些小型研究已经对多种药物进行了研究。

①抗氧化剂:辅酶Q10和维生素E、艾地苯醌等。

②神经营养药物:三磷腺苷、肌酐、维生素B族等。

③交感神经药物抑制剂:安非他明、莫达非尼等。

④改善代谢治疗:吡拉西坦、左旋肉碱、铁螯合剂、盐酸多奈哌齐等。

⑤其他药物: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钾通道阻滞剂、环丝氨酸等[3]。 

支持治疗

物理治疗:SCA患者发病早期即可进行物理治疗,以便早期制定维持正常功能(肢体平衡、协调、正常姿势)的策略和防止跌倒。

职业治疗:当患者日常活动越来越困难时,推荐职业治疗师的介入,干预应侧重于满足患者及照顾者的功能目标和职业需求。

语言及言语治疗:语言治疗师根据病情通过声学仪器、指引及重复性练习,或利用视觉及听觉辅助等方法给予治疗。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变异扩增的polyQ蛋白表达水平,主要方法包括运用反义寡核苷酸(anti 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s),DNA编辑技术CRISPR/CRISPR-Cas9或是通过RNA干扰敲除改变polyQ基因。同样ASOs经脑室注射入不同的SCA2模型小鼠,发现SCA2小鼠的运动症状有改善并且降低了小脑中ATXN2表达,小脑ataxin-2蛋白减低。除了运用ASOs,还可以通过RNA干扰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有研究用RNA干扰抑制在SCA3小鼠模型中的ATXN3,显示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CRISPR/Cas9可能在polyQ SCAs的临床试验中具有潜力,但是包括基因组不稳定等问题仍需要解决。现阶段运用各种基因治疗polyQ SCAs的方法都在临床前试验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有潜力从病因方面治疗polyQ SCAs,并对各亚型SCAs进行疾病修饰治疗[4]。 

干细胞移植治疗

基因治疗尚在研究阶段,原理多为选择性抑制SCAs致病基因表达。干细胞移植手术已在国内临床上相继开展,其基本原理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替换受损细胞,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为神经传导提供更好的微环境。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3]。 

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除了DBS需要经手术有创安装电极,其余均是无创的。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神经调节可能对改善共济失调的症状有帮助[4]。 

RDDC助力罕见病研究

RDDC助力罕见病研究

罕见病数据库(以下简称“RDDC”)由罕见病基因治疗联盟理事长单位——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持开发,并由副理事长单位赛业生物提供生物遗传技术支持,历经1.0至2.0版本升级,可为用户提供相应罕见病的信息,并更好的服务科研人员对于数据查询和数据挖掘的需求。 

用户登录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靶点基因发现,到靶点基因的表型和功能查询,以及选择获得当前市场上和靶点基因表型最相关的动物模型,从而快速制定研究路线,开展针对疾病致病基因的科学研究和药物发现工作,欢迎扫码体验! 

*声明:RDDC数据和工具仅为科研使用,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学诊断和评判的最终定论。 

赛业生物基因治疗一站式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多款基因治疗药物相继获批上市,还有多种针对不同适应症的基因治疗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基因治疗已然为众多亟待拯救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赛业生物基因治疗一站式解决方案可为从事基因治疗的研究者提供更高效的基因功能解析与基因治疗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包括靶点筛选与功能研究,动物模型构建和病毒载体如AAV、LV、ADV等设计与包装,以及表型分析等全流程服务。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SCA)

参考文献及引用图片来源:

[1]吴方瑞,钟敏.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1,61(23):112-115.

[2]杜依楚. 中国人群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研究及新型BAC-SCA3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D].浙江大学,2020.DOI:10.27461/d.cnki.gzjdx.2020.002464.

[3]王东浩,黄艳梅,杨保胜.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基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07):639-641.

[4]孙迪,胡兴越.多聚谷氨酰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治疗研究进展[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04):351-354.DOI:10.13558/j.cnki.issn1672-3686.2021.004.020.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