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我国科学家在实验猴模型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既往研究显示,社会应激(Social Stress)可能是导致女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既往基于低等级抑郁猴模型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调控前额皮质(PFC)甘油磷脂代谢可介导抑郁行为发生。近期,该团队为了深入探索其细胞生物学机制,使用单细胞核酸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对雌性低等级抑郁猴、低等级非抑郁猴和高等级猴的背侧前额叶皮层(dlPFC区)单细胞转录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胶质细胞是低等级抑郁猴中改变的关键细胞群,将其命名为“抑郁相关小胶质细胞”(PIMID)。该团队在前额叶皮层经典解剖学分层上,还构建了基因的分子分层(ST1-4),发现两者高度契合,进而揭示了不同的空间分子分层调控不同抑郁行为,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减少主要受ST2-4调控”、“消极情绪的增加主要受ST1调控”。该研究实现了“复杂动物行为表型-细胞类型-空间转录分层”之间的有效整合,独特的分析方式可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13日以“Integrating spatial and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 data elucidates microglial-specific responses in female cynomolgus macaques with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为题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