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鼠

2011年08月07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互联网 作者: 责任编辑:test

小鼠————学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一、小鼠的常用品系

A、近交系(inbred strain):

1)BALB/c小鼠

         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c。毛色为白色。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几乎全部20月龄的雄性小鼠均有淀粉样变。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如肝、脾)与体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 BALB/c小鼠生产性能好,繁殖期长,一般无相互侵袭习性,比较容易群养。平均寿命:有的记载雄鼠为509天,雌鼠为561天;有的记载雄鼠为648天,雌鼠为816天。平均体重252日龄雄鼠为30 g,雌鼠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C。毛色为黑色。C57BL小鼠对Graffi 白血病因子较敏感。对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肿瘤发生率低。网状组织肿瘤自发率,雌鼠少于10﹪,雄鼠为4﹪。较老的动物中有垂体腺瘤发生。老年性肾硬化症常见。有些亚系有遗传性的脑积水。C57BL小鼠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达90﹪~100﹪。腰椎六个,有许多骨骼方面的变异。亚系C57BL/He和C57BL/An,与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们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适于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对逃避侵袭的反应性不敏感。于无特殊病原体(SPF)环境中,在用代乳鼠喂养条件下的平均寿命,雌鼠为580天,雄鼠为645天。

2)C3H/He小鼠


         C3H小鼠是Strong于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与DBA雄鼠杂交后经连续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于本杂交组合。1930年自Strong处转到Andervont(An)处。经近交繁殖至35代时,于1941年到Heston(He)处,成为C3H/He。到1975年时,繁殖达135 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许多亚系,如C3H/HeN,C3H/HeJ等。C3H/He小鼠基因型为AA***c。毛色为白色。其14月龄小鼠自发肝癌发病率达85﹪。自发乳腺肿瘤发病率:繁殖雌鼠平均达90﹪(318日龄雌鼠为100﹪,234日龄繁殖雌鼠为67﹪),272日龄繁殖雄鼠为84﹪。补体活性高。168日龄平均体重:雌鼠为32 g,雄鼠为34g。

 

B、封闭群(closed colony),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

1)KM小鼠:

         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国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远交群小鼠,被广泛应用药理学、毒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检定。1926年美国Rockfeller研究所从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从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进Swiss小鼠,饲养在中国昆明中央防疫处。由于该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称之为昆明小鼠,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称的由来。KM小鼠基因库大,基因杂合率高,目前国内已从KM小鼠远交群中先后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龄性成熟,雄鼠体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窝仔数7.25只。断乳存活率82.15﹪,胎间隔30.9天。肿瘤自发率较高,占淘汰鼠的22﹪,且从生产第一胎就开始出现。经50多年的选育,现在KM小鼠肿瘤自发率极低。不同地饲养的昆明小鼠封闭群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抗病力和适应力很强,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2)ICR小鼠 :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产为目标,进行选育,以后美国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国饲养实验,各国称为ICR.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1973年从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进,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动物中心(现本所)引进,1978年北京检定所引进,1983年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从瑞士苏黎世毒理学研究所引进。品种特征:毛色白化。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 我国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引进的ICR,各群体之间在遗传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差异,在应用时应注意。ICR/JCL小鼠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学实验用动物。已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肿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产和教学。


ICR小鼠
——生活习性
————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3)NIH小鼠

         NIH小鼠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4)CFW小鼠:
         CFW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该小鼠起源于Webster小鼠,1935年英国Carwarth从Rockeffler研究所引进,经过20代近亲兄妹交配后,采用随机交配而成。

5)LACA小鼠:

         LACA小鼠最早也是1973年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入我国的。被毛白色。LACA小鼠其实是LACA小鼠引进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后改名而成的。
         NIH小鼠:NIH小鼠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培育而成的。被毛白色。该小鼠的特点是繁殖力强,产仔成活率高,雄性好斗。

C、突变系(mutant strain)

1)nude小鼠

         即裸小鼠。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偶然发现个别无毛小鼠。两年后,Flanagan证实是不同与一般无毛小鼠的突变种,取名为nude小鼠。该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其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是由于一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该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上,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将裸基因“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常用的裸小鼠突变系有BALB/c–nu、NC-nu、C3H-nu、Swiss-nu等。裸小鼠纯合子(nu/nu)的主要特征:无毛,裸体和无胸腺。新生裸小鼠已无鼻毛为特征,足尖经常收缩呈螺旋样畸形。成年雌性发情期不规则,卵巢小,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能诱发排卵,雄性精子为不成盘卷状,新生裸小鼠3周后省长明显迟缓。罗小树纯合子全身几乎无毛,偶见背部有稀疏的带状毛,皮薄有皱褶。皮肤色素BALB\c-nu为浅红色白眼;C3H-nu为灰白色黑眼;C57BL-nu 黑灰色至黑色,运动功能正常。裸小鼠胸腺仅有残迹或异常上皮,这种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T细胞的辅助、抑制和杀伤功能。因而细胞免疫力低下,失去正常T细胞功能。但其B淋巴细胞功能基本正常。成年裸小鼠(6-8周龄)较普通鼠有较高水平的NK细胞活性,而有术(3-4周龄)的NK细胞活性低下,裸小鼠粒细胞比普通小鼠低。罗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目前,该小鼠已成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2)Scid小鼠

         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1983年美国,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该小鼠.Scid小鼠是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称之为Scid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导致。Scid 小鼠外观与普通小鼠差别不大,又毛,被毛白色,体重发育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显著缺陷。胸腺多位脂肪组织包围,没有皮质结构,仅残存髓质,主要有类上皮细胞合成纤维细胞构成,边缘偶见灶状淋巴细胞群。脾白髓不明显,红髓正常,脾小体无淋巴细胞聚集,主要有网状细胞构成。淋巴结无明显皮质区,麸皮质区缺失,有网状细胞占据。小肠粘膜下和支气管淋巴集结较少见,结构内无淋巴聚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少数Scid小鼠,在青年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恢复,此即为Scid小鼠的渗漏现象。其渗漏现象不遗传,但与小鼠的年龄、品系、饲养环境有关。Scid 小鼠极易斯与感染,在高度洁净的SPF环境下可存活一年以上。两性均可生育,窝产仔数为3-5只。Scid小鼠是继裸鼠出现之后,人类发现的有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免疫缺陷动物。在肿瘤学免疫学等研究中,Scid小鼠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二、小鼠的解剖及组织学


1.外表
         前后脚掌各有5只脚趾;最具代表性的是前爪第一脚趾有一扁平的指甲。
 
2.齿式
         I 1 /1 , C0 / 0 , PM0 / 0 , M3 / 3,恒切齿终生持续不断地成长。小鼠是为杂食性动物。
 
3.胃:分成非腺体部(贲门部)及腺体部(幽门部)
 
食道:缺乏在其它动物品种常见之黏液分泌腺体;成鳞状扁平上皮。
 
胰脏:不是一个分离性的腺体,但松弛的分叶散布于肠系膜间,使得胰脏很难发现。
肝脏:四叶;分成一个大的中央叶,左叶和右叶,和左尾叶。
 
胆囊:存在胆囊
 
4.生殖系统
雄性腺体:
包皮腺
尿道球腺
前列腺:2叶,背部和腹部
精囊:最大,成对,细长弯曲。输精管开口靠近膀胱颈附近的尿道开口;
凝固腺:较无弯曲的储精囊;制造精液栓子
壶腹腺(ampullary glands):直接开口进入输精管的壶腹部
具有阴茎骨;凝固腺负责交配后精液的填充物之凝固。
 
雌性
雌性有Y字型的子宫,分成侧角和内侧子宫体。子宫颈有一体腔,子宫颈前部则有二个体腔。
乳腺:三对胸部乳腺,二对腹股沟乳腺。(小鼠五对,大鼠六对乳腺)
所有乳腺到达腹中线超过侧面,胸线,和颈(小鼠乳腺组织延伸超过背部和肩部;所以,乳房肿瘤常于远离乳头的部位所发现)
 
5.脾:雄小鼠之脾脏可比雌性小鼠大一半50%。附属的脾组织常潜藏在胰脏中。骨髓外造血则是规则地在脾脏的红髓和肝脏中发现。
 
6.褐色脂肪组织:发生在许多地方;如:在肩胛,颈部,肾脏周围,和胸腺部位等。最显著的脂肪组织发生在肩胛间且有时候称为冬眠腺。它也许是此动物的热量能量的来源,且似乎是特别在冬眠发展良好之动物有此脂肪组织。在成年动物,褐色脂肪可由正常脂肪组织所取代。褐色脂肪组织是由一群包于细胞桨中含脂质小滴之多角细胞所组成。
 
7. Hardarian腺:位于眼窝深处内。马蹄型腺体。管泡型腺体(Tubuloalveolar)特征和产生及分泌排出咯紫质。外分泌腺管之开口位于眼睛瞬膜(第三眼睑)基底,其可帮助润滑眼睛构造。
 
8.胸腺:包括二个不相等的叶片,位于胸廓,腹部到主动脉弧;体型薄且呈叶状,反之在其它多数的品,其与体型成比例的增大。
 
9.性别差异:
         涎液腺-大的分泌颗粒位于小鼠的颌下唾液腺小叶内的管近侧成一条线的部份之高圆柱细胞。在雌性小鼠,这些细胞则不是高管细胞,也不像雄性小鼠颗粒细胞之数量那么丰富。
         肾脏-雄性小鼠的鲍氏囊上皮是立方形,而在雌性小鼠则为鳞状上皮细胞。
         此与氯仿毒性有关(雄性易于感受其毒性)。
         肛门生殖器间的距离,雄性较大,用于新生小鼠性别鉴定。

三、小鼠的行为习性

         小鼠为夜行性动物,吃,喝,与其它的活动在夜晚会增加。行为较强势的小鼠有时候会吃掉跟随小鼠的毛皮,通常会吃掉脸部的毛。这种行为称为刮毛。刮毛不应与皮肤病或恙虫引起的脱毛问题混淆。另一种小鼠的行为是磨牙;小鼠需要咬硬的材料或粒状食物,以磨掉不断发育成长的门牙。
 
         雌性小鼠通常不会打斗,整群饲养的雄性小鼠,则时常打斗,一些品系会比其它品系更会打斗。具侵略性的小鼠应个别饲养;因为他们会加剧同笼的小鼠之损伤。
年轻雄性小鼠与离乳小鼠分开笼饲可预防如成熟动物般打斗。

四、小鼠的生理学数值
 
1.心跳速率:快速,300-600/min
呼吸速率:快速,100/min
氧气消耗量:1.7毫升/g/hr
生育力:8窝或425天繁衍一百万只后裔
骨髓:大部分的小鼠长骨骨髓终生仍存留功能(大多数的成年哺乳动物,其骨髓是由脂肪所取代)
热量散失:经由足底汗腺与尾巴血管的舒张来散热。(如大鼠)
小鼠生理学数值(会员点击此处下载)
 
2.繁殖:
         交配:大部份囓齿类的肛门生殖器间距(肛门和生殖器的距离),包括小鼠,公鼠的间距是比母鼠较大的。大部份的成年囓齿类,成熟雄性的睪丸很容易在尾巴和阴茎间观察到。
         性成熟期依小鼠的品系营养,与环境的影响而异,但一般而言介于28日和49日之间。养育小鼠或十周后生育力会下降。
雌鼠发情的表征为阴门张开,以及阴道表皮黏膜抹片呈现角化现象。生育力在75日和300日龄间达到最高峰。
         小鼠为多次发情动物(polyestrous)而且整年皆可繁衍。平均发情周期为4-5天,平均夜晚发情期为12个小时。(一般发情开始于下午4点及晚上10点,持续12至14小时)。
         小鼠发情后自发排卵8至11小时。产后发情约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排卵发生约介于产后12至18个钟头间。在整窝仔鼠断乳前,不会发情(乳泌期间不会发情)。为缩短离乳间距,允许产后发情。
         新生仔鼠眼睑紧闭,而且其外耳尚未发育完全。
         在发情前期(proestrus),阴道抹片有含核上皮细胞以及一些角化上皮细胞;发情时角化上皮细胞占大多数。稍后的发情后期(metestrus)和乏情期(diestrus),角化现象减低,且白血球增多。
         一般阴道若产生阴道栓子即可确定小鼠交配成功。栓子从子宫颈至阴唇填满整个阴道,一般持续约16-24小时,可持续至48小时。
         平均怀孕期为19-21天。假如母鼠产后哺乳,则着床会延迟约4-10天,怀孕期亦会顺延。杂交鼠之怀孕期似乎比近亲品系较短。
         每窝仔鼠数会依品系及母鼠年龄而异。头胎仔鼠数通常较少,在第二至第八胎之间是为最佳生产状态(约10至12头)。近亲品系通常生产头数会比远交品系或杂交种来得较少头数。微细的季节变化使得小鼠持续不断发情。
 
3.繁殖系统
代表性繁殖系统:
(1)持续交配:雌鼠被允许永久与雄鼠及群体其它成员相处并产下仔鼠。
 
此系统乃利用产后发情方式繁殖。
 
a .一夫一妻:一只公鼠一只母鼠关在一起。
 
b .一夫多妻:一只公鼠及多只母鼠关在一起。
 
(2)暂留交配;在分娩之前将公鼠和母鼠暂时分开。
 
a . harem系统,公鼠及母鼠关在一起至分娩前才分开。
 
b. 人工控制交配系统;公鼠和母鼠关在一起一段充分的时间进行交配(通常约1个星期)。
 
4 .近亲品系与远交品系
近亲品系:C57BL,C3H,BALB/c,DBA/2,CBA,A,AKR,NZB,SJL。
远交品系:ICR,瑞士韦氏鼠SWiss
 
5 .费洛蒙(Pheromones):性费洛蒙,多种物质或多种物质的混合,其由动物所制造之外在物质,可由其它同种的个体所感受到使产生特定的发情效果。费洛蒙(Pheromones)会改变小鼠正常的发情周期。
 
布鲁斯效应(Bruce ):(假如怀孕母小鼠与公小鼠关在一起24小时,公小鼠会促使母鼠发情而导致流产)(只会发生在小鼠,大鼠不会)。刚刚配种怀孕的母小鼠与陌生公小鼠关在一起或靠近陌生公小鼠,此公小鼠会阻碍母鼠妊娠。母小鼠在原配种后24小时内与陌生公小鼠接近,约有30%母小鼠会有妊娠阻碍及胚胎着床受抑制现象。在第二只公小鼠与原配种公小鼠为不同品系时,会发生最大效应。
 
Lee-Boot效应:(成群母小鼠在缺乏公小鼠的刺激下,使得母小鼠发情受抑制)此乃由于4只母小鼠或更多的母小鼠关在一起之故。小群饲养的母小鼠常在没有交配情况下发生假怀孕现象。假如以30只或更多只关在一起,则会发生不发情(anestrus)现象。
 
〔在小群饲养的母鼠(FSH下降,leutotropin)倾向假怀孕〕〔在较大的群聚(FSH↓↓剧烈下降)→anestrus不发情〕
 
Whitten效应:(群体笼饲的母小鼠可能会进入一个连续的不发情anestrus期,一旦有公小鼠气味或其尿液出现,则此种不发情会被雄性气味所中断。大多数的母鼠会持续约72钟头的发情期,发情同期即所谓的Whitten效应)。群聚之母鼠与公鼠交配或曝露在公鼠之排泄物的第三天会进入配种的高潮。在大鼠同样也有此种现象,但较不显著。
 
后两种效应可以用来订定妊娠时间(或PMSG+HCG)。Bruce和Whitten效应是由公鼠尿液中之费洛蒙所引发。

五、小鼠的动物房舍

鞋盒式饲育盒:笼盖表面以金属电镀

小鼠饲育盒应至少提供97cm2(15in.2)面积之空间给每只成年(30g)小鼠。有仔鼠之雌鼠应有390cm2(63in.2)的面积空间。小鼠饲育盒至少应有13公分高。

垫料:可以是纸,软松木削,红桧木削,或木屑,且应是不具过敏元性(nonallergic),无尘的,且吸收性佳的,无毒性(nontoxic),和无病原性等原则。软木削,如卫生纸与棉花,乃可作为囓齿类筑巢最佳的材料。

笼饲空间:将二只或二只以上的成年公小鼠关在一起通常是无法和平相处的;因此,公小鼠应分开笼饲以避免互相打斗。新近组合的公鼠群,新的公鼠进入已被划定的领域,或先前独自饲养的小鼠等,皆有可能发生打斗,雌性鼠则较少发生打斗现象。

温度:饲养小鼠的动物房其温度应维持在摄氏18至29度之间(65F到85F),平均温度大约摄氏22度。然而小鼠却能够适应更冷的温度,特别是在较低温度环境下出生和饲养之小鼠。

湿度:饲养小鼠的动物房相对湿度通常为30%至70%间。饲育盒过滤盖的使用,或者任何可以减缓空气扩散的盖子,会使饲育盒温湿度升高,而更难控制其微环境。

*小鼠饲育盒应经常保持清洁和更变,以避免气味及排泄物的蓄积作用,而保持这些动物的干净与清洁。通常饲育盒至少每个星期清洁两次。

六、小鼠的营养及饲料


1.小鼠应以干净和营养的粒状小丸囓齿类饲料采任意食用的方式喂食,饮水系统以自动化给水装置或水瓶供水。
 
*Lab chow 5010:可高温高压灭菌之饲料
5001:一般的饲料
2.成年小鼠平均每100g体重小鼠,每天大约可吃掉15g饲料和15毫升水。
 
3.饮水和饲料消耗量会因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水的供应,饲料的干燥程度,繁殖状态,饲料质量等而产生变化。
 
4. 21天断奶的小鼠体重约9至12g间。
 
饲料的型式:
天然成分之饲料:为一般的类型
封闭式饲料配方:组合成分的量被视为商业机密。一般会提供成分的窗体和具保证之分析。
开放式的配方:按照一定量的成分配方制作。
纯化饲料:以精制的成分作为配方。
以化学方式定义之饲料:以化学方式纯化的化合物作配方。氨基酸类,糖,triglycerides三甘酸油脂,主要的酸脂肪,无机盐,和维他命是必要的营养成分。高成本。


七、小鼠的应用领域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体小,饲养管理方便,易于控制,生产繁殖快,研究最深,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已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近年来遗产工程小鼠的培育迅速增加,因此在各种实验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

——安全性和毒性试验
常选用小鼠进行食品、化妆品、药物化工产品等的安全新实验,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还可做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半数致死量测定等。
——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效价比较
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鉴定,进行生物效应实验和各种药物效价测定。
——药物的筛选
筛选试验多半从小鼠做起,筛选各种药物对疾病有无防止作用,通过筛选获得每个药物的疗效效果后,再用其他动物进一步肯定。
——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研
小鼠对多种病原体有敏感性,尤其是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更大。适合于研究血吸虫、疟疾、锥虫、流行感冒脑炎、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淋巴脉络从脑膜炎、支原体、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放射学研究
小鼠对放射线的反应与人的反应有可比性,可用来研究照射剂量、辐射效应等。
——肿瘤白血病研究
小鼠肿瘤发病率高,近交系组织相容性好,肿瘤移植较易生长,因此应用广泛。可用小鼠自发性肿瘤筛选抗肿瘤药物。可诱发各种肿瘤,做成肿瘤模型,进行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研究。近交系小鼠有些属于高癌系,有些属于低癌系,对研究肿瘤发生,比较方便而有利。
——计划生育研究
小鼠有规律的发情周期、排卵,妊陈有明显指标,易于检测,价格便宜,常用来做抗生育、抗着床、抗早孕、抗排卵实验,很适宜进行避孕药研究。
——镇咳药研究
小鼠又咳嗽反应,可利用这一特点研究镇咳药物,成为必选实验动物。
——遗传性疾病研究
小鼠有多种品系,有些有自发性遗传病,如小鼠黑色素病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等。与人发病相似,可被用作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免疫学研究
各种免疫缺陷小鼠,如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ZB)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KR/N品系小鼠又补体C5缺损,CBA/N小鼠无B细胞的免疫缺陷等,都是研究免疫机理和免疫缺陷病的良好实验动物。
——老年学研究
小鼠寿命短,传代时间短,使他们在老年学研究中极为有用。很多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可在小鼠上进行。


例子:


裸鼠


         繁育能力低,裸小鼠和裸大鼠在妊娠期无乳腺发育,仔鼠因得不到母乳,生后很快死亡。故裸鼠繁殖用的是雄纯合鼠(rnu/rnu)与雌杂合鼠(rnu/ )交配繁方法。新生仔鼠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鉴别,主要以触须的多少为据。仔鼠4周左右断奶,生后3个月可用地交配。比如,雄裸大鼠可用至7月龄,雌半裸大鼠(rnu/ )可用至一年多。在洁净环境下,寿命最长的裸大鼠可活1~1.5年。

资源参考:广东省实验动物获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单位总清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