狨猴常见传染性疾病
普通狨猴(Callithrix jacchus,下文简称绒猴)属于狨科狨属,是一种小型新大陆非人灵长类动物,原产于巴西东部,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一直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在神经科学研究、基因编辑、肥胖和代谢、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衰老等研究项目中作用被广泛使用。和其它新大陆猴一样,狨猴与旧大陆猴在生理、疾病易感性、饮食需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独特的差异。目前,在我国现行标准和规范中,所提及的基本的饲养要求、兽医护理、微生物控制要求和实验技术主要是针对食蟹猴和恒河猴,对新大陆猴尚缺乏相关共识,在对实验用狨猴进行微生物质量监测和控制时,往往套用实验猕猴的标准,导致狨猴实际易感的病原体被忽视,无益于狨猴质量提升。本公众号此前曾就狨猴的饲养、繁育和兽医照护及其应用发表过两篇推文(详见《小身材,大用途!》和《狨猴饲养、繁育和兽医照护》),本文将就常见的感染狨猴的病原体做简单介绍。
(供图:江苏灵赋兆生源)
病毒
目前有报道的可自然感染狨猴的病毒有近二十种,其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科是一类具有复杂基因组的包膜DNA病毒,根据基因组、宿主细胞和所致疾病,这些病原体被分为三个亚科:α疱疹病毒、β疱疹病毒和γ疱疹病毒。其中α疱疹病毒和γ疱疹病毒对狨猴而言更重要,它们通常对天然宿主有高度的适应,感染后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持续感染,而在发生跨物种传播后,却能够引起严重的疾病和病理变化。
狨猴感染HSV-1后眼周、面部、下唇、下巴出现红斑和溃疡
Edwards E. E. (2018)
可感染狨猴并诱发疾病的γ疱疹病毒有来源于松鼠猴的松鼠猴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aimiri,HVS)、来源于蜘蛛猴的Herpesvirus ateles和来源于人类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尽管人工感染狨猴后可出现淋巴增生性疾病、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总体而言这几种病毒的自然感染是很少见的。
预防这类跨物种感染的关键是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单独饲养,杜绝与其它NHP和狨猴共享饲养空间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人员也应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近些年一种新的淋巴隐潜病毒CalHV-3(Callitrichine Herpesvirus 3)被从狨猴恶性淋巴瘤中检测到,尽管大多数动物感染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会有一些动物表现为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泻和腹部肿块。这种γ疱疹病毒已在多个狨猴群体中被发现,血清学调查则显示人工圈养狨猴中有40%至60%的阳性率。
现已证明两种α疱疹病毒可引起狨猴的严重疾病并在24-72小时内死亡,即源自人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源自松鼠猴的Herpesvirus tamarinus。狨猴感染后通常有7 - 10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发烧、嗜睡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结膜炎和唾液分泌过多,并在口腔黏膜上看到融合的囊泡,动物死亡前则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共济失调、上升性麻痹、失明和癫痫等。
可感染狨猴并诱发疾病的γ疱疹病毒有来源于松鼠猴的松鼠猴疱疹病毒(Herpesvirus saimiri,HVS)、来源于蜘蛛猴的Herpesvirus ateles和来源于人类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尽管人工感染狨猴后可出现淋巴增生性疾病、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但总体而言这几种病毒的自然感染是很少见的。
预防这类跨物种感染的关键是将不同种类的动物单独饲养,杜绝与其它NHP和狨猴共享饲养空间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人员也应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近些年一种新的淋巴隐潜病毒CalHV-3(Callitrichine Herpesvirus 3)被从狨猴恶性淋巴瘤中检测到,尽管大多数动物感染后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会有一些动物表现为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泻和腹部肿块。这种γ疱疹病毒已在多个狨猴群体中被发现,血清学调查则显示人工圈养狨猴中有40%至60%的阳性率。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
LCMV 感染可导致狨猴肝炎,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狨猴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野生小鼠而被感染,临床症状在一至两周内出现,包括呼吸困难、厌食、虚弱和嗜睡。受感染的动物可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症状,包括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在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发生猝死。可观察到胆红素、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值升高。在没有临床疾病体征的狨猴中,LCM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也已被证实。应通过控制野生啮齿动物和筛选食物来源预防,如果在狨猴中使用鼠源性生物制剂,则应检测确认其是否携带LCMV。
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1型(猴病毒5)、2型(猴病毒41)和3型(猴病毒10)与新世界灵长类动物的疾病有关。由于这些病毒缺乏种属特异性,狨猴的感染可能是在拥挤和应激条件下由人类或其他物种传播而来,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空气传播。
与副流感病毒相关的临床疾病可能从轻度上呼吸道疾病症状到严重的鼻气管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不等。该病的临床症状可能包括打喷嚏、眼分泌物和鼻分泌物、咳嗽、呼吸困难和厌食。一岁以下的动物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在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会自发地从自然感染中恢复。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性的,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继发感染的风险。
麻疹病毒:
从历史上看,麻疹病毒曾经造成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常见和广泛的感染,并可造成极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麻疹病毒感染通常是通过与感染的人类接触而引发的。
在狨猴中,通常没有在旧大陆猴中常见的特征性的皮疹,而是以血性腹泻为主要症状,随后出现体温过低、眼眶周围水肿、心血管衰竭和死亡。出现并发感染的动物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死亡率可能接近100%。
目前尚无有效的麻疹病毒感染治疗方法,接种人减毒疫苗是安全且有保护作用的,可以考虑用于群体免疫。对于继发性细菌感染,经验性和支持性治疗,如补液、补充热量和抗生素可能是有益的。
细菌
和病毒感染一样,狨猴易感的细菌和猕猴也有明显异同,最显著的差异是新大陆猴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明显要低,少见狨猴自然发生结核病的案例。尽管少见,但鉴于结核对人类和猕猴的重要影响,还是需要定期对狨猴进行检测。相较于猕猴,在狨猴群体中另一些细菌有更高的发生率和致病性,例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特氏菌。
支气管鲍特氏菌:
支气管鲍特氏菌可通过气溶胶飞沫传播,因此可在狨猴群体中迅速扩散。常见的第一个临床症状是双侧粘液脓性鼻涕,其他体征包括发热和呼吸困难。一岁以下的动物更有可能突然病重和死亡。在许多情况下,动物死亡之前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用土霉素治疗可以预防成年动物死亡,并降低青年动物死亡率。
肺炎克雷伯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常存在于人的鼻咽部和胃肠道中,也是医院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从野外捕获的狨猴群,以及有大量寄生虫负担的衰弱动物中,往往更容易爆发克雷伯杆菌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导致狨猴发生弥漫性肠炎和/或肺炎,并导致动物死亡。临床症状包括腹泻和体温过低等。有报道称年幼的动物更容易受到感染,死亡率可高达13%,甚至许多动物未出现临床症状就已经死亡。
可以尝试使用抗生素,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主要由于肺炎克雷伯杆菌往往有多重耐药性。克雷伯杆菌可能在设施中定植,并且难以通过现有的标准卫生程序和灭菌技术来消除。
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菌落特征,粘稠拉丝
K.Kazufumi (2017)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尽管大多数携带该菌的动物都是无症状的,但EPEC也经常导致狨猴腹泻。该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在狨猴中,临床疾病通常以急性出血性腹泻为特征,但也可能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腹泻。严重的临床疾病可伴有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尽管失血,但通常不会出现贫血。
恩诺沙星剂量5mg /kg体重,每天口服一次,是治疗EPEC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尽管对单个动物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但该菌可能会在猴群中持续存在。
寄生虫
新进口野外捕获的的狨猴群体中,寄生虫病常导致动物大量发病和死亡,而人工圈养种群中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则很小,更常见的是亚临床寄生,仅在应激或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临床症状。粪类圆线虫和贾第鞭毛虫可能在一些狨猴群体中很常见,但在营养和饲养管理良好的动物中很少致病。
贾第鞭毛虫:
贾第鞭毛虫分布广泛,可感染人类和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狨猴。它们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阶段:滋养体和包囊,其中包囊具有传染性,且有一定环境抗性。
感染贾第鞭毛虫的动物会间歇性地排出包囊,并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贾第鞭毛虫的狨猴尚未有致病的报道,但在其他新大陆猴中,报道的症状包括血性或非血性腹泻,直肠脱垂,嗜睡,脱水等。
贾第鞭毛虫病的治疗方法是口服甲硝唑,剂量为30-50 mg/kg,连续用药5到10天。
小隐孢子虫:
小隐孢子虫是体积微小的胞内机会致病性原虫,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包括人。感染的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有传染性的卵囊,其对常见的水消毒技术有抗性,例如氯化、次氯酸钠处理和过滤。小隐孢子虫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能的感染源包括污染的水、带虫的动物、污染的物品等。此外,蟑螂和家蝇也被认为是潜在媒介。
这种原虫所致的疾病被称为隐孢子虫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狨猴群中可能是自限性的,感染的临床症状最可能出现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和新生动物身上,常见症状包括大量水样腹泻和脱水。
隐孢子虫病没有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只能采取支持性治疗。
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分布的原虫,狨猴特别容易感染,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死亡。最有可能的感染源是带有卵囊的猫科动物或其它动物的粪便。狨猴感染的临床症状在接触传染源后3至5天出现,包括虚弱、呼吸窘迫,随后在1至7天内死亡。此外还可能出现厌食、嗜睡、咳嗽、眼分泌物和鼻分泌物。与狨猴相比,其他新大陆猴可能更具抵抗力。
由于这种疾病进展迅速,血清学检测对狨猴的价值通常有限。对发病动物,尸检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相结合是诊断的主要方法。主要的控制方法是尽量减少接触猫和其它动物的粪便。
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是最常见的两种用于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Trichospirura leptostoma:
Trichospirura leptostoma是一种螺旋尾线虫,1967年首次被报道,寄生在狨猴和其他新大陆猴的胰管中,在新捕获的动物中较为常见。可引起慢性胰腺炎,导致亚临床到临床胰腺功能不全和继发性营养不良。受影响的狨猴体重减轻,粪便量增加,肌肉无力,乃至后肢轻度瘫痪,新生动物死亡率增加。实验感染后8至9周,狨猴粪便中可检测到卵,虫卵脱落可长达两年。
推荐治疗药物为芬苯达唑,剂量为50mg/kg,持续14天。在动物设施中尽量减少中间宿主德国小蠊和长翅超蠊的数量可有效控制其扩散。
Prosthenorchis elegant:
Prosthenorchis elegant是棘头虫前睾属的一种寄生虫,其感染新大陆猴的报道非常常见,这种寄生虫可附着在动物回肠、盲肠和结肠粘膜表面。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厌食和腹胀。其吻钩可穿透粘膜表面,引起严重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若穿透浆膜表面则可能继发性脓毒性腹膜炎,并常导致急性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措施必须针对性消灭作为中间宿主的蟑螂、甲虫。
Prosthenorchis elegant的电镜照片
Rojas-Sánchez, E.(2023)
由于狨猴易感的病原体种类不同于猕猴,应针对性制定适合狨猴的健康监测方案和微生物质量控制要求,以便更有效提升狨猴的健康水平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Ludlage E, Mansfield K. Clinical care and diseases of the common marmoset (Callithrix jacchus). Comp Med. 2003 Aug;53(4):369-82. PMID: 14524413.
2. Edwards, E. E., Birch, S. M., Hoppes, S. M., Keating, M. K., & Stoica, G. (2018). Patholo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53(4), 423-426.
3. Fitz C, Goodroe A, Wierenga L, Mejia A, Simmons H. Clin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the Common Marmoset (Callithrix jacchus). ILAR J. 2020 Dec 31;61(2-3):199-217. doi: 10.1093/ilar/ilab012. PMID: 33989417; PMCID: PMC9214573.
4. Rojas-Sánchez E, Umaña-Blanco F, Jiménez-Rocha A, Vega-Benavides K, Medaglia A, Solano-Barquero A, Rojas A, Jiménez M. Cryptic diversity in a gastrointestinal acanthocephalan of New World primates from Costa Rica. Sci Rep. 2023 Feb 10;13(1):2402. doi: 10.1038/s41598-023-28585-1. PMID: 36765145; PMCID: PMC9918474.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