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响应性材料向肠炎部位精准投药
3月17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消化内科教授陈磊团队联合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张定林首次提出,活性氧响应性纳米材料能够把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精准传递到肠道炎症部位,有效缓解肠炎症状,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陈磊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和便血,病情加重时甚至会出现消化道狭窄、消化道穿孔等。该病迁延不愈、不易根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前,科研人员围绕炎症性肠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显示,与常规消炎药相比,含有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的药物虽然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开发安全、低副作用的药物用于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成为攻坚重点。
“大量研究显示,炎症反应过程往往伴随着过量活性氧的产生。我们就想到,是否可以采用一种响应活性氧的材料,把药物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精准传递至肠道炎症部位。”陈磊说,他们与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有着丰富研究经验的张定林合作,制备出一种由α-环糊精和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组成的纳米材料,该材料具备活性氧响应和清除特性。
团队以急性和慢性肠炎小鼠为实验对象,探究该材料对炎症的治疗功效。研究过程中,团队把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与活性氧响应性纳米材料相结合,制备了新的纳米药物。陈磊说,当他们把这种新纳米药物注入小鼠体内后,发现新纳米药物能被“点对点”准确投送到肠道炎症部位,并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比例和重塑肠道菌群,最大限度地缓解肠炎症状。
他们还在实验中发现,通过此类方式投递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能减少程序性死亡配体-1蛋白在其他器官的非特异性分布。这有效降低了该类蛋白药物的副作用,为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