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源的传染病

2024年07月3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那些事儿公众号 作者:校审 苗晓青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由于在进化上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相较于其它种类实验动物携带的病原人类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携带的病原易感性更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了多起经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传播案例,如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就是经由猩猩和猴子传播给人类的。那么非人灵长类动物都能传播哪些人畜共患病呢?本篇将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动物源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其病原体可能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也可能涉及非常规病原体(如导致疯牛病的朊病毒)。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物、饮水和环境传播给人类。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与农牧业生产中的畜禽、伴侣动物中的猫狗、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及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随时有被来自动物的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动物源传染病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新冠病毒的爆发已经让我们见识到了动物源传染病甚至还能导致食品和其它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断。

动物源传染病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很常见。据估计,人类每10种已知传染病中有超过6种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四分之三的新发人类传染病的病原来自动物。一些动物源传染病还会反复爆发,如埃博拉病毒病和沙门氏菌病;更有一些动物源传染病可导致全球性的大流行,如禽流感和冠状病毒。

由于在进化上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相较于其它种类实验动物携带的病原人类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携带的病原易感性更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了多起经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给人的疾病传播案例,如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就是经由猩猩和猴子传播给人类的。而去年则在欧洲还发生的原本流行于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上的猴痘病毒感染人类事件。再一次让公众的神经紧绷了起来,甚至有人担心猴痘会不会如同人类的天花和当下的新冠一样,形成全球性的传播和大流行。那么非人灵长类动物都能传播哪些人畜共患病呢?本篇将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细菌性传染病

结核分支杆菌

从影响力和流行的程度看,结核无疑是可经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它不仅影响被感染动物的健康,也会传染给兽医、饲养员及其他与动物有接触的人。结核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革兰氏阳性抗酸杆菌引起的,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是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最常见的分离株,其它分离株包括牛分枝杆菌也曾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有见报道。旧大陆猴比新大陆猴更容易感染分枝杆菌。结核感染存在活性感染和非活性的潜伏感染两种类型,动物在应激的情况下,非活性的潜伏感染会转为活性感染。此外,结核不单单可以经猴传播给人,也可反过来经人传播给猴。有关结核的更为详细的文章介绍可参阅本号前文《比布病更可怕的传染病---结核》《猴结核的防控和检测》《兽医随笔:再谈猴结核病》《兽医随笔:再谈猴结核病(续)》。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的芽孢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破伤风梭菌的孢子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土壤、尘灰、动物和人类的肠道/粪便,以及表皮和生锈工具如钉子、针头和铁丝网上。由于极其耐热和耐杀菌剂,孢子可以存活多年。因此,室外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带菌风险较高。穿透性皮肤伤口(咬伤、抓伤)会导致感染。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感染后14天内,通常会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并可能导致呼吸系统受损。通过含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可预防破伤风。因此,有接触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工作人员应接种破伤风疫苗。从破伤风中恢复的人不具有天然免疫力,可能再次感染。破伤风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被非人灵长类动物咬伤和抓伤及笼子刮伤和针刺伤的伤口应彻底冲洗并由医生进行评估。

肠道病原体

腹泻是导致非人灵长类动物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肠道病原体如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弯曲杆菌等都可引起动物腹泻。也会有一些动物是肠道病原体的无症状携带者,它们在环境应激时才会出现腹泻。这些微生物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均可引起小肠结肠炎。因此,一些设施在兽医或饲养员腹泻期间或症状消失之前,不允许其接触动物。与动物接触的工作人员也应始终佩戴手套、护目镜和口罩以防止这些病原微生物经动物传播给人。

志贺氏杆菌

志贺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非孢子形杆菌引起的。志贺氏杆菌是肠杆菌科属,包括4种需氧、不运动、非乳糖发酵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们分别是宋内氏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和志贺氏痢疾杆菌。志贺氏菌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部分原因在少量细菌即可引起感染。在人类中,10到100个志贺氏菌就可以引发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包括粘液性便血、腹痛和体重减轻等。细菌性痢疾可人传人(粪-口接触),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从业人员需要防范动物与人之间互相传播的发生。

病毒性传染病

由于进化人类与非人灵长类的祖先分开时间较短,因此,任何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病毒都有可能同时感染人。其中RNA病毒因基因组不稳定,更容易产生适应性突变,从而增加了其入侵新宿主的可能性。如HIV 和 HTLV 等几种人类病毒就与其对应的猿类病毒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理,在人群中流行的病毒也有向动物传播的潜能,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和其它的副粘病毒等。由于本号前文《实验猴传染性疾病之麻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疱疹病毒》已介绍过了B病毒和猴痘病毒,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两个病毒。

丝状病毒科病毒

丝状病毒科病毒有三个种属分别是勐腊病毒属(因起源于中国云南省勐腊县而得名)、马尔堡病毒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的病毒从1976年开始在非洲导致人群感染后,就时不时有新的感染发生。埃博拉病毒感染人后的平均致死率高达50%。马尔堡病毒病最初在德国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同时出现疫情后检出,这是一起典型的灵长类实验室感染事件。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发生了两起大型疫情,由此人们对此病有了初步认识。这次疫情与使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非洲绿猴的实验室工作有关。随后,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南非(近期具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一名人员)和乌干达报告发生了疫情和散发病例。马尔堡病毒感染人的病死率更是高达88%。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该病在非洲国家还时有发生。

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由热带地区(美洲和非洲)的黄病毒经伊蚊属的蚊子传播的疾病。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易感并可能成为其宿主。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感染黄病毒后临床症状包括发烧、呕吐、黄色至绿色尿液、白蛋白尿和黄疸,病名中的“黄”就是因一些患者会出现黄疸。人类感染后的病死率高,1990至1999年期间,秘鲁共报告了1939例病例,其中941人死亡。如今已经开发出可有效防控该病的疫苗。一剂黄热病疫苗足以达到持续免疫和终生保护的效果,无需续种疫苗。接种疫苗后,80%-100%的人在10天内获得有效免疫力,超过99%的人在30天内获得有效免疫力。

肝炎病毒

已知可感染人的五种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都可以传播给非人灵长类动物。其中恒河猴、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等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已有自然感染甲型肝炎的报道,且仍时不时地发生于一些管理不善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养殖企业。非人灵长类动物感染乙肝多以无症状携带者的情况出现。目前还未见经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肝炎到人的报道。

狨猴肝炎病毒

狨猴肝炎是由啮齿动物传播的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LCMV) 引起的新世界灵长类动物 (Callitrichidae 家族) 的一种高度致命人畜共患病。LCMV是沙粒病毒家族的一种病毒,它在新世界灵长类动物,特别是圈养的狨猴中引起致命的疾病。有报道显示该病曾在北美多个动物园中出现和流行。感染的动物多是与LCMV感染小鼠接触后患上了肝炎。且导致动物看护人员和兽医已发生LCMV抗体阳性血清转化,但并没有出现发病症状。

寄生虫

寄生虫在圈养和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都很常见,并且可以以无任何临床表型的状态下驻留在患病动物体内。非人灵长类动物看护者和兽医及科研人员有通过接触其血液、粪便和组织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