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体病
1. 病原
弓形虫在整个生活史中可出现 5 个形态阶段 : 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速殖子也称滋养体。虫体呈新月形或香蕉形 , 一端较尖 , 一端钝圆 , 一边较平 , 一边较弯曲。长 4~7 μ m, 最宽处 2~4 μ m 。运动方式多变 , 或滑动 , 或翻筋斗 , 或沿螺旋路线转动。用 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核呈红色 , 位于虫体中央稍偏后 , 细胞质呈蓝色 , 有少量颗粒。在组织切片中 , 虫体呈椭圆形或圆形。速殖子见于疾病的急性期 , 常散布于血液、脑脊液和病理渗出 液 , 单个或两个相对排列。
组织包囊圆形或椭圆形 , 具有一层由虫体分泌而成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虫体反复增殖 , 包囊体积逐渐增大 , 小的直径仅 5μm, 内含数个虫体 , 大的直径可达 100μm, 内含数百 个虫体。囊内虫体称为缓殖子。包囊出现在慢性病例和无症状病例 , 主要寄生在脑、骨髓肌和 视网膜 , 以及心、肺、肝、肾等处。
裂殖体在猫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 , 一个裂殖体可以发育成许多裂殖子。包 囊感染的猫肠组织制成印片和切片 , 经姬姆萨染色后 , 可见到形态各异的虫体 , 显示其发育过 程。成熟裂殖体内含 4~29 个或多至 30~40 个裂殖子 , 以 10~15 个居多。
配子体是在猫的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时的虫体。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雄配子体卵圆形 或椭圆形 , 直径约 10 μm 。色淡、核疏松 , 后期分裂形成许多小配子 , 雄配子近似新月形 , 两端尖 , 长约 3 μm, 光镜下不容易见到鞭毛。雌配子体呈圆形 , 成熟后称为雌配子 , 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 , 只体积增大 , 可达 15~20 μ m 。核致密 , 较小 , 含有着色明显的颗粒。
卵囊出现于猫的肠道内 , 刚从猫粪排出的是未抱子化卵囊 , 呈圆形或椭圆形 , 大小约10 μ m × 12 μ m, 稍带绿色 , 具两层光滑透明囊壁。抱子化卵囊内含有两个卵圆形抱子囊 , 每个 抱子囊内含有 4 个长形弯曲的子抱子 , 大小为 8 μ m × 2 μ m, 有残体。
2.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 , 人类、实验动物及其他畜禽对弓形体都有易感性。实验动物中以小鼠、地鼠最敏感 , 豚鼠、兔也能人工感染。此病主要经口、胎盘、皮肤、黏膜感染。秋冬季和早春易发。
3. 生活史
弓形虫的整个发育过程需两个宿主 , 除猫外的其他动物是弓形体感染的中间宿主 , 虫体在中间宿主体内肠外或组织内循环 , 属无性生殖。猫是弓形体感染的终末宿主 , 虫体在终宿主体 内的肠上皮细胞内循环 , 包括元性及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受侵害的部位不同 ,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大鼠、小鼠感染后无临床症状 , 但组织切片上可见灶性脑炎 , 幼龄鼠可出现角弓反射 , 排便、排尿紊乱。豚鼠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 ,局灶性坏死。猫急性感染后症状是昏睡、厌食、发热、呼吸困难、黄瘟和淋巴结病。慢性病例出 - 现昏迷、贫血、流产、呼吸困难、下病和神经紊乱。弓形体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形成传染性卵囊 , 所以 , 猫是储存和传播弓形体病的主要宿主。犬感染弓形虫的症状类似犬瘟热 , 主要症状,有下病、发热、消瘦、厌食、神经症状包括运动失调、迟缓和痉挛性截瘫 , 颤抖和惊厥性发作等。有时并不出现临床症状 , 一般幼犬和青年犬发病常见有症状 , 老年犬则少见。猴的弓形体病也 少见临床症状 , 主要是脑内出血 , 小脑梗死 , 细胞变性 , 胶原细胞增生。急性病例 , 脏器病变以坏死、出血和水肿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脏器出现炎症反应。
5. 诊断
通过病变脏器涂片检查虫体 , 动物接种进行病原学诊断。也可采用血清学诊断 , 如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6. 防治
防止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 ; 消灭野鼠。为避免人感染 , 接触实验动物后要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