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克隆技术(二)
( 二 ) 细胞核移植
由于胚胎分割获得克隆动物的数量非常有限,人们开始探索细胞核移植技术。根据供细胞核来源的不同,又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
1981年Illmensee 和 Hopee 将小鼠胚胎的内细胞团细胞核直接注入去核受精卵,获得首批3只核移植的克隆小鼠。1983 年 Mcgrath和Solter 首次将显微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重复性好、效率高的核移植技术程序。这之后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牛(Prather et al,1987)、兔 (Stice and Robi,1988)和猪 (Prather,1989) 等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相继成功。
1997 年英国 Roshilin 研究所 Wilmut 等人,采用饥饿培养法,将一只 6 岁成年母羊的乳腺上皮细胞作为核供体,成功地克隆出世界首例体细胞核移植的后代一"多莉",轰动了世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体细胞克隆研究的热潮,小鼠(Wakayama et a1,1998)、牛(kato et al,1998)、山羊(Baguis et al,1999)、猪 (Zrina et al,2000)等各种动物的体细胞核移植后代相继诞生。体细胞核移植的成功,第一次说明成年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不仅具有基因组的全能性,而且还能在卵母细胞质中回复到发育的起始状态,完成整个个体的发育过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讲,动物的体细胞可以说是无限的,因而 克隆动物的数量不受限制。这一点是胚胎分割和胚胎细胞核移植所无法比拟的。体细胞核移 植不仅为动物的高效繁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为动物的遗传修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方法:首先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转基因、基因敲除或其他基因修饰),解决了其他转基因技术种系细胞来源的困难;然后将基因改造的供体细胞再进行核移植,即可制备出各种遗传修饰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