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兴群教授在鼠模型实验揭示转录因子ISL1在心脏起搏器发育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2015年07月27日
来源:生物帮
作者:生物帮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2015年7月2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梁兴群教授,孙云甫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ylvia Evan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梁兴群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张清泉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Transcription factor ISL1 is essential for pacemaker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2015年7月20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梁兴群教授,孙云甫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ylvia Evan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梁兴群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张清泉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Transcription factor ISL1 is essential for pacemaker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器官,由于窦房结的细胞数量少且难以分离,目前我们对窦房结起搏细胞的特异性表达谱,形成和功能的调控机制了解甚少。在这篇《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文章中,研究人员建立并详细分析了多种转录因子Isl1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包括起搏细胞特异性Isl1敲除的小鼠模型,揭示了Isl1在心脏起搏细胞的形成和起搏功能中的调控作用;在窦房结的形成过程中,Isl1对起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至关重要。通过对分离纯化的起搏细胞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RNA-seq)和染色体共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发现了窦房结的特异性基因调控网络和Isl1的直接调控靶点。研究表明Isl1直接调控了多个心律/率的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包括人类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致病基因的表达,提示Isl1的变异可能与人类窦房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该研究为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生物起搏器研发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人造视网膜令大鼠复明 今年进行临床试验[ 07-21 ]
下一篇:MERS冠状病毒疫苗动物实验成功[ 07-29 ]
相关文章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