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省级发布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骨髓涂片检测

2015年09月1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原创 作者:李晓菲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骨髓涂片检测
    1 低倍镜检查
    1.1取材、涂片及染色情况:取材必须是真正的骨髓液,不应有明显的周围血稀释,涂片要求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不要相重叠,颜色要红、蓝分明,颗粒清楚,没有渣滓,过浅可重染,过深则应用甲醇或酒精脱色后观察或再染。
     1.2 计算有核细胞百分比,可以确定骨髓的增生程度。评定标准见表
     1.3 计数巨核细胞的多少:因巨核细胞体积大,常分布在涂片边缘或尾端,每张涂片平均可找到10~30个,记录时可分为"易找到、不易找到、增多"三级。
     1.4 注意有无巨大特殊细胞,通常可作为诊断的可靠依据。
 
     2 滤镜下检查
       做500个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正常骨髓相有以下特点:
     2.1 正常骨髓中粒细胞系统占2/3,幼红细胞占1/4,网状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粒细胞,网状细胞核浆细胞)约占1/4。
     2.2 每个系统细胞都是越幼稚数值越低,随着细胞的成熟数据逐渐增高,但例外的是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
     2.3 正常骨髓一般的分类计数主要是中幼以后的中性粒细胞,中晚幼红细胞,难于见到淋巴、单核、浆细胞系统的幼稚细胞和其它细胞。在正常状况下,粒细胞系统的细胞约为有核红细胞的2~6倍,即 核:红=2~6:1(即G:E=2~6:1或M:E=2~6:1)。
     2.4 血细胞再成熟过程中,其形态变化呈下述的一般规律性(瑞氏染色)
     2.4.1 胞浆
          量: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变浅,由深蓝变浅蓝或淡红。
          颗粒:粒细胞系统特异颗粒由无变有,由少变多,嗜中性颗粒由粗变细,染色由深紫蓝色变为浅紫蓝色。
    2.4.2 胞核
          大小:由大变小,红细胞系统的核最后完全消失。
          形状:粒细胞系统的核由圆形变为分叶。
          核膜:由不显著变为显著。
          染色质:由细改变粗糙,排列由疏松变为紧密,染色由浅而红变为深而蓝。
          核仁:由有到无。
          成熟过程中的变化是逐渐的,而不是偶然的。因此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在整张图片上往往可以看见各细胞之间的"过渡型",当一些细胞的形态和典型描述不存在时,应考虑将其归入最临近的较成熟的阶段,如某细胞,核似早幼粒细胞,浆似中幼粒细胞,则将其划入中幼粒细胞。
     2.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病理变化,如细胞大小变化颇大,时常增大;细胞外观模糊,边缘不清晰,有时可呈伪足;核染色极深而浓缩,无结构可见(核浓缩),或核肿胀,边缘呈锯齿状,染色质模糊疏状(核溶解)胞浆的变化有下列数种。
     2.5.1 中毒颗粒:嗜中性颗粒粗大,大小相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深紫或紫蓝色。
     2.5.2 空泡:细胞脂肪性变的结果,可为单个,但常为多数性,大小不等,有时也可在核中出现。
     2.5.3 杜勒氏小体:为类似包涵体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椭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的天蓝色或灰蓝色小体,直径约1~2 um,胞浆不成数。

分级

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的%

极度增生

50%以上

增    生

10%以上

正    常

1~10%

减    少

1%以下

极度减少

0.5%以下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