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典模型在抗肿瘤血管研究中的作用
2009年11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lwc
摘要:斑马鱼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生物,在胚胎的分子发育机制、疾病模型的构建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中受到了广泛重视。近期来自暨南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斑马鱼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筛选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方面研究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斑马鱼作为一种新的模式生物,在胚胎的分子发育机制、疾病模型的构建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中受到了广泛重视。近期来自暨南大学药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斑马鱼在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筛选及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方面研究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遗传学家GeorgeStreisinger发表了有关斑马鱼体外受精技术论文后,斑马鱼从此进入实验室。斑马鱼早期被用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但随着对其生物发育学优势的不断发现,以及基因操作与观察技术的发展,斑马鱼逐渐成为继果蝇、线虫、小白鼠之后的又一模式生物体,被广泛用于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的活性筛选、毒理学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从药物筛选研究,和作为模型寻找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等方面对斑马鱼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迄今已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神经轴突导向因子 NRP等多个内源活性物质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标。而斑马鱼作为一个优势生物模型工具,无疑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物质的药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明等方面可发挥有效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斑马鱼与人类间存在生物物种差异,其不少基因的功能在斑马鱼与人体之间亦显示明显差异。因此,就现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新药研究而言,斑马鱼并非能完全取代其他经典实验动物,但却是一种极富利用价值的辅助活体生物实验模型。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暨南大学药学院的蔡绍晖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作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与肿瘤药理学。
附:
蔡绍晖,女,医学博士,教授,硕士导师。
蔡教授1999-2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 - 200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作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免疫与肿瘤药理学。
蔡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二十年。先后主讲《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课程。注重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新颖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尽可能调动学生对药理学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好评。199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二等奖。近年参编教材2部,发表教学论文3篇。作为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主要成员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0名。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以及新药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8篇,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遗传学家GeorgeStreisinger发表了有关斑马鱼体外受精技术论文后,斑马鱼从此进入实验室。斑马鱼早期被用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但随着对其生物发育学优势的不断发现,以及基因操作与观察技术的发展,斑马鱼逐渐成为继果蝇、线虫、小白鼠之后的又一模式生物体,被广泛用于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发生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的活性筛选、毒理学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从药物筛选研究,和作为模型寻找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等方面对斑马鱼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迄今已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神经轴突导向因子 NRP等多个内源活性物质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研究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标。而斑马鱼作为一个优势生物模型工具,无疑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物质的药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探明等方面可发挥有效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斑马鱼与人类间存在生物物种差异,其不少基因的功能在斑马鱼与人体之间亦显示明显差异。因此,就现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新药研究而言,斑马鱼并非能完全取代其他经典实验动物,但却是一种极富利用价值的辅助活体生物实验模型。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暨南大学药学院的蔡绍晖博士,其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作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与肿瘤药理学。
附:
蔡绍晖,女,医学博士,教授,硕士导师。
蔡教授1999-20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 - 200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作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免疫与肿瘤药理学。
蔡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二十年。先后主讲《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课程。注重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新颖性;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尽可能调动学生对药理学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好评。199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二等奖。近年参编教材2部,发表教学论文3篇。作为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主要成员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0名。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以及新药研究开发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8篇,专利1项,参与编写专著3部。
上一篇:线粒体基因缺失研究的最新进展[ 09-27 ]
下一篇:FoxO3基因调控神经干细胞发育更新[ 11-10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