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垂体后叶素诱发心绞痛动物模型
2016年01月15日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垂体后叶素诱发心绞痛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垂体后叶素强烈收缩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组织急性供血不足,并能增加外周阻力,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造模方法】
家兔:将动物取仰卧位置于介入操作台,连接心电图机(剔除心电异常动物)。于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剂量为1.5~2.5U/kg,注射在30秒内完成,分别在注射结束后0秒、5秒、10秒、15秒、30秒、1分钟、2分钟、5分钟、15分钟、20分钟各时段分别记录ECG。造模成功后,家兔ECG分为两期变化,第一期在注射后30秒内,表现为:T波升高, ST段抬高(超过0.1mV),以前10秒最为明显;第二期表现在30秒后: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无明显变化,P~R及Q~T期延长,该期变化可持续数分钟及数十分钟。这种特别的ECG变化既是模型成功的标志,也是评价药物等干预因素的标准,能够防止或减轻正两期的变化则视为对该模型动物有治疗效果。
大鼠:选取250g左右Wistar大鼠,可腹腔注射乌拉坦麻醉,仰卧位固定,将电极针插入四肢及胸前皮肤,接入心电图仪并记录。于舌下或尾静脉以0.5或1.0U/kg的剂量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一般在5秒或10秒内完成,按照上述家兔模型ECG变化判断模型效果及干预效果。
【模型特点】该造模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操作比较简单,无需开胸,动物死亡率很低。但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是非特异的,与临床患者发病有一定差异。
【模型评估和应用】本模型用于心绞痛的研究,特别适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痉挛和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的研究。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选择性比较差,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也是非特异的,而且引起动物心肌缺血的程度与剂量在动物个体之间差别较大,选用此模型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上一篇:电烧灼和冰冻法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01-15 ]
下一篇: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绞痛动物模型[ 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