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模型

2016年01月2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模型

【造模机制】放射治疗是胸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常见的肺损伤修复性改变,可导致受损肺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

【造模方法】

Wistar大鼠:选用雄性Wistar大鼠,60Co-γ射线全胸照射,照射野面积分别为4.5cm×4.0cm,将大鼠上至两腋窝、下至胸骨剑状突的位置对准此照射野,自行设计装置(10cm铅砖)屏蔽大鼠其余部分。照射距离为3m,剂量率为2.7Gy/min,剂量为30Gy。形成典型的放射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变。

新西兰家兔:将实验家兔在模拟定位机下准确定位左全肺的范围,在直线加速器上采用6my X线对左全肺进行照射,照射剂量为25Gy,1次。

【模型特点】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形成时间较长,一般在6个月左右,多为局灶性。在照射后2个月以内出现早期急性炎症期或渗出期;照后2~3个月为增生期,主要表现为亚急性细胞增生性变化;照后3~9个月发生纤维化,该期主要表现为肺泡壁重度增厚,肺泡腔明显变小甚至消失,肺泡壁以及支气管、血管周围等肺间质部分成纤维细胞尤其是纤维细胞明显增多,且在这些部位发生局灶性纤维化;照后9~12个月发生晚期胶原化。照后2~3周,肺脏表面和切面散在点状或斑点状出血。照射4周之后,胸腔积少量或多量淡黄色或红黄色液体,肺脏充血、出血、肿胀,切面有大量泡沫样液体流出,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照射2个月以后,肺脏的急性炎症性变化逐渐减退,3个月后明显减退,6个月后肺脏可见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绿豆大到蚕豆大的致密实变区,尤以左、右肺上叶表现明显。而为阐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病变规律和发生机制提供形态依据,通过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有研究对放射性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肺间质、肺泡腔、肺内基质弹力纤维含量、肺内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量及肺内成纤维细胞胶原mRNA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照射时间延长,肺泡壁渐增厚、肺间质所占面积增大,肺泡腔进行性缩小。弹力纤维于照后1个月时即见增多持续至6个月,而于照射后9~12个月近于正常。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量于照射1、2个月明显减少,3~9个月恢复近正常水平。肺内成纤维细胞胶原mRNA含量于照射后每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模型评估和应用】模型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辐射引起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利于详细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针对性地指导各阶段的治疗。该模型用于辐射引起肺损伤的病变规律与特点、病程与分期及其防治的研究。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