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动物模型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其发展一般经过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等阶段。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的重要癌前病变,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正因为如此,一些食管癌可以早期发现并可完全治愈。对于吞咽不畅或有异物感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发现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常用动物模型为诱发性食管癌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亚硝胺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重碳烷,使核酸或其他分子发生烷化而致癌,不对称亚硝胺口服或胃肠外给药,均能诱发大鼠食管癌,可用于食管癌的组织发生机制、抗食管癌药物的筛选和食管癌发生过程中机体反应性的研究。
【造模方法】
1.甲基苄基亚硝胺(methyl-benzyl-nitrosamine, MBNA)诱发食管癌 取体重100g(约1月龄)以上Wistar大鼠,任其饮用含MBNA饮水,并将1% MBNA溶液加在少量的粉末状饲料中,搅拌均匀,由动物自由摄食,给药量为每天0.75~1.5mg/kg,80~100天可诱发食管癌。
2.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诱发大鼠食管癌模型 在大鼠饲料中加入微量2500~10 000ppm(1/2500~1/10 000)黄樟素喂养大鼠,诱发率达20%~70%。
3.用0.2%或0.005%MBNA水溶液,给动物经口灌喂,每天一次,大鼠灌注剂量为1mg/kg体重,至第27天出现食管乳头状瘤,154d出现食管癌,11个月后食管癌的发生率为53%。【模型特点】MBNA诱发80~100天可见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像和人类的食管鳞癌相似,但很少发生转移,给药时间愈长,癌的发生率愈高,一般可达80%~100%,同时MBNA致癌性较强,大剂量
1次给药,即可致癌。在模型制备过程中要注意化学诱导剂的种类和动物品系选择,研究发现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大鼠,其中又以F344和Sprague Dawley大鼠为主。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强致癌物,能引起多脏器的肿瘤,其中某些种类的亚硝胺在动物特别是大鼠体内是较强的食管癌诱导剂,这些化合物中对大鼠食管最强的致癌物 MBNA具有特殊的食管亲和性,它诱导的癌变仅限于食管。MBNA诱导的食管癌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进行癌变机制及化学预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