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大鼠实验研究止血带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线粒体的变化
2016年04月22日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07期
作者:张建杏 李红英 周国斌 王庆 李真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探讨止血带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线粒体的变化,为临床止血带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目的:探讨止血带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小板线粒体的变化,为临床止血带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再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在再灌注后2、6、12、24 h取血检测)。采用自制止血带环绕白兔大腿根部(压力280 mmHg)模拟止血带性缺血,4h后松开止血带。相应时间点取血分离血小板。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小板数量;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盒测定血小板ATP含量;JC-1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探测线粒体膜电位(△ym)变化;细胞色素C凋亡试剂盒检测血小板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过氧化脂质试剂盒检测血小板中过氧化脂质。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血小板内ATP含量在2、6 h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低线粒体膜电位的血小板含量、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过氧化脂质含量均在2、6 h逐渐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在12 h时,以上改变有所恢复但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24 h时基本恢复正常(P>0.05)。血小板计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止血带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导致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的受损,且主要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早期(6 h),在后期逐渐恢复,而对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影响。
上一篇:慢性间歇性缺氧对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表达的影响[ 04-19 ]
下一篇:沙利度胺对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的影响[ 05-04 ]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