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狨猴
一、生物学特征
普通绒猴是一种新世界猴,属于灵长目狨猴科下的一个种属,列入国家二保护动物, 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普通狨猴是一种常用灵长类实验动物。
普通狨猴又称“棉耳狨”(学名:Callithrix jacchus),生活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巴西东南部和中部的热带雨林里的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猴类,主要的生物学特性有:体长19~25cm,尾长27~35cm,体型比松鼠略大,头、脸的模样似哈巴狗或狮子头、头圆,耳大,耳边有一簇白色长发,所以也叫“绒耳狨”,前额有一大块白色印记,脸部没有毛,身体是斑驳的灰棕色,由灰白色、橘黄色和黑色组成层次明显的细条纹组成;雌性正常体重在220~350g、雄性260~450g范围之间;拥有爪状坚硬的指甲被称为翅基片,代替了其它的、哺乳动物的扁平的指甲,使其更好的运动和捕食,而且趾可以握合;胸部有1对乳;后肢比前肢长,牙齿32枚,齿式为异齿型: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听觉发达,嗅觉、视觉次之;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有发达的盲肠;脸部的皮肤在阳光下会改变颜色、体温也不稳定。
二、生活习性
绒猴以相对稳定地家族式的群居生活,一般每个群体8~10只,多者达15只。在野生环境当中,一个稳定的群体,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也存在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现象,觅食、嘻戏等都是同进同出,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而存在因食物、配偶相互打斗、驱逐的情况。它们的生活很有节奏,上午觅食,下午休息娱乐,据相关的研究发现交配通常在早晨进行,往往是雄性追逐雌性,刚开始雌性拒绝,但马上雌性会妥协从而进行交姌,时间长达10分钟左右,每天活动时间共达11~12hrs。觅食主要以昆虫、蜘蛛、小脊椎动物、鸟蛋、水果、蜥蜴、小鸟或树木的渗出液等为食。大多数情况下在狨猴家族内成年雌性和雄性繁殖的猴支配整个家族,但有一只繁殖雌性猴最具有主导权,地位低的雌性猴从属于它,它们在猴群中的只充当“保姆”的职责,没有繁殖的权利,这只占主导地位的雌性成年繁殖猴如果死亡,这个群体将会面临解散危机。在哺育期间,所有的家族成员会帮助分娩、照顾及支持幼猴,如清洗幼猴身体、诱导进食和采食等雄猴也变成了“贤妻良母”。当幼猴体成熟后会离开它本出生的群体(有一说成年雌性留在家族群中,而雄性成年后则要移出群),具体离群的行为原因解释尚待研究。
狨猴休息一般在笼底或栖木上,四肢爬行或后肢站立,没有发现站立行走现象,他们在移动位置时,一般是跳跃、“飞行”式的灵巧的快速行为,在爬行或移位时靠尾巴保持平衡。当发现有陌生人时它会耳旁的白毛竖立,把脸不断地摇晃,甚至发出呲牙咧嘴地高频率尖叫以表示恐惧、警示的应激状态。在研究中,狨猴根据判断得出人类在没有明显表现出攻击或捕捉它的情况下很少看到会发出主动攻击的行为,反之则会发起攻击。抓取食物时,他们会用单“手”接住、抓住食物塞进嘴里,如果是流质食物,它们会用舌头直接舔舐。普通狨会使用瞪眼、眯眼、张口、发声和嗅觉等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传递外部环境信息等。它们以尿液或身体特殊的气味辨别对方和领土范围,如果过渡则是不好的现象。我们会发现狨猴经常性的啃咬木头做,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现象,但是在人工驯养的情况下持久的啃咬木头表示一种烦躁的情绪。它们在处理群体间相互关系时,表现出相互清理对方被毛或皮肤、两者“熊抱”或舔舐对方而紧紧地依靠对方来建立彼此的社会关系。
三、人工饲养条件下狨猴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1、饲养条件
动物饲养室面积在每对猴1~1.3m2,为了便于清洗,地面一般采用水泥或者磨石子。室内温度保持在23~28℃,相对湿度40~70%,每天的光照开放时间是7:30~19:30,其间8:30~16:30为太阳光全波谱光线(120W),其余时间为一般照明用的日光灯(40W)。通风条件与实验小鼠饲养室的条件相仿,可以参考实验小鼠的标准,空气的交换次数最好在10~12次 /每小时。
动物饲养笼子可以采用60cm(L)*40cm(W)*75cm(H)。为了使动物得到最充足的光线,同时又避免动物间相互干扰,笼子背面及笼子一侧用不锈钢或铝金薄板制成,其他的部分均可以用不锈钢网丝制成,笼内至少安装两根不用方向和高度的栖木。饮水容器使用实验小鼠用的水瓶,饲料瓶采用饭盒或者其它适合的器具,最好安装在笼具的中上部。
2、管理措施
动物饲养人员由专人负责,非工作人员一律禁止进入狨猴饲养室。工作人员进入饲养准备间必须穿白大褂、口罩、头套、橡胶鞋,经消毒后进入饲养室。
每日上午、下午各进入一次,观察并记录动物的活动状态,食欲及粪便情况。在进行饲料试验和动物相关试验时应做好详细记录,一般上午喂主食,下午喂水果和辅料。
必须每天清洗、消毒水瓶和饲料盆,冲洗动物笼和饲养室内的食物残渣及动物粪便。由于狨猴是通过本身的特殊气味相互联系的,因此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消毒笼子,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
狨猴适应环境能力比较差,温度、 湿度 、饲养员的更换、 饲料种类的更换、饲料质量的前后不一等因素都会产生应激反应。两只相同性别的狨猴不能放在同一单笼内饲养,除非他们有缘关系或者一个年龄比另一个年龄大。
进入猴舍的人员必须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被抓伤或咬伤等意外情况发生。在人工驯养条件,最好不要单只饲养的前提下,如果是操作需要把一只单独饲养,尽量保证每天它能听到、闻到、看到它的群体声音或味道。
四、狨猴种群繁育管理
1、种用狨猴的选择
挑选毛色有光泽、活泼好动、尾根没有脱毛或断尾、生殖力强、母性好的健康猴合适的组合在一起。不能只看某一方面的特性的突出而忽略综合性能的评价,因此,留种时可以参考下面的数据及内容。
1)年龄及体重
年龄大不适合做种用。参考相关研究资料,狨猴的最优的繁殖年限为2~7岁,最大繁殖年限约为10年。留种用时雄性体重在300~400g,雌性在260~350g为最佳。
2)健康状况
选择四肢健全、没有畸形、体型丰满有光泽、尾部无掉毛、行动迅速和反应快的狨猴,微生物检测达到相应的要求。一般来说,自身或家族患有遗传缺陷的不宜留做种用。
3)繁殖能力
从外形上看,雌猴乳头大小均匀,骨盆腔不狭窄;雄猴睾丸明显,阴茎大小适中。如果条件达到,也可以查阅繁殖记录,选择母性好、不拒乳、不咬幼崽,繁殖率高的个体留作种用。曾经难产、反复流产、死胎的雌猴不宜留做种用。
4)性格特特征
选择性格温顺但不胆小,不好斗的狨猴作为种用。
2、狨猴的配种要求
狨猴3~4月龄达到性成熟,5月龄达到体成熟。性成熟与体成熟与狨猴的性别、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没有达到体成熟而配种容易引起早产、流产和难产,对狨猴的身体也会造成某些不可逆的损坏,影响今后的繁殖利用。一般达到5月龄,雌性260g以上、雄性300g以上,曾经有难产、产后后遗症的不宜再次配种,否则再次产仔风险率高。
3、配对时间
人工驯养的条件下,狨猴全年都可以配种,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春夏是繁殖高峰,秋冬是繁殖低谷期。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把握好狨猴的发情规律和营养的全面,可以提高繁殖率。雌猴的发情周期28天左右,在发情周期内随时可以配种,最好在排卵期,雌猴发情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通常在清晨或上午。
4、配对方式
狨猴属于单雄交配系动物,可以采取一雄一雌或一雄多雌的繁殖方式,最好不要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雄性放在同一单笼内进行配对,雄性比例过高,咬架会大大增加,不但不利于狨猴的繁殖,还可能造成狨猴的外伤和死亡。一雄一雌的单笼配对方式也便于观察和狨猴体况维持,可相应的提高繁殖率。
绒猴配对后的注意事项:配对期间,要特别留意观察,尤其配对后几天。在雄狨猴求爱追逐的初期,雌猴常躲避,有的甚至发生打斗,过几天后,雌性才会表现出接受的迹象。所以我们在有密切观察,合笼后出现激烈的角斗或处于弱势躲在箱内不敢外出进食、体形消瘦、则需要马上分笼饲养,并做好重新调配和相应的记录,
5、妊娠检查
妊娠检查时间:合笼配种后对狨猴每30天检查一次。
检查方法:通常采用的妊娠诊断的方法是“触诊”:一般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把狨猴腹部向上平托,轻轻的在其腹部移动,如果摸到子宫内有豆状大小的滑块状物,可诊断为怀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B超诊断更为准确。
6、妊娠、哺乳期狨猴的饲养管理
狨猴的妊娠期在142天左右,每胎的间隔期是158天,仔狨猴一般出生后的3周内都在母亲的背部,吸吮乳汁为食;到第4周时才被迫的开始在地面活动,这时可以给于少量的流质食物;第8周断奶,开始采食固体食物。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得知,初产狨猴的幼崽死亡率在78%左右、二胎幼崽死亡率在50%左右,一般幼崽死亡大多数发生在出生后3、4天内,为了获得比较高的育成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妊娠后,为其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全价营养且适口性好且稳定的饲料,饲料中注意添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再者保证环境的安静舒适,尽量减少人为和环境的应激作用。
2)为了提高仔猴的育成率,应给新成年猴提供带领弟妹的条件,为此笼子可以大一些,至少可同时容纳5~6头猴子。关于未成年狨猴带领弟妹,雄性与雌性一样重要。除哺乳时间外,雄猴驼领幼崽的时间比雌猴常得多。
3)人工哺育是提高幼崽存活率的重要手段。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1胎3仔,母猴产后体弱难以继续哺乳及母性差,拒哺幼崽的情况。
4)饲料是保证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除了给于固定的日粮外,还应制定多样化食品轮换的制度,这主要是适应灵长目动物野外生活的特点,并通过多样化食品来刺激狨猴的食欲和增加生活的情趣。对繁殖的雌猴来说,特别需要加强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营养。
5)由于狨猴原栖息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对我国的温带气候不能完全适应,尤其不适应18℃以下的冬天,因此,饲养室内必须安装取暖设备。猴房内尚需安装太阳灯管,以免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此外,猴房内需要保持安静。
6)狨猴体积小,夏天易得腹泻,冬天易患肺炎,得病后很容易死亡,因此必须重视猴房的卫生工作和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才能预防疾病,提高繁殖率。
7)加强日常观察,每天认真观察狨猴的体况、食量、粪便及活动情况,掌握狨猴的详细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临近分娩的狨猴,除日常观察外,凌晨还应该进行有无分娩情况观察。
7、分娩前后的护理
正常的分娩的时间一般为诊断后的142天左右,若死胎,往往分娩时间会推后几天甚至十几天。所以准确判断狨猴的分娩时间,是提高新生幼崽成活率的关键,时间把握得好,分娩后得到及时护理,幼崽的成活率也就相对较高。
狨猴的分娩一般集中都在晚上,在箱内产仔,紧紧的趴在雌性背部,每胎1~3头,,幼崽重约25~35g,达到母体27%的体重;大多数情况时2只,当产下3只时,我们要实行人工哺乳;有的雌猴母性不好,可能会拒乳甚至咬仔,也需要采用人工辅助哺乳或全人工乳喂养的方法让新生仔吃保护,再放回笼舍。当遇到非正常生产时,需进行助产,在保证母体及最小化损伤雌猴繁殖力为原则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8、仔狨猴的培育
笼内空间狭小、饲喂制度不科学,噪声、人为的频繁出入等等都可能对狨猴“母子”和谐建立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幼崽死亡率的上升。日常饲养管理中尽可能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对出后5天内的幼崽给于专人的悉心照顾。
母猴分娩后饲养员应当及时检查哺乳、体温、精神、性别等基本情况,详细记录新生狨猴的数量、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
幼崽的哺乳方式,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幼崽哺乳的方式可分为自主哺乳、人工辅助哺乳和全人工哺乳3种方式。
狨猴的幼崽一般出生后的2周内在“父亲”的帮助下,大部分时间趴在母亲背上,靠吮吸母乳保持生长。在第2周后,如果条件允许,父母亲开始轮流“背”着幼崽。从第3周开始,在父母亲背上的时间慢慢减少,开始在单笼内玩耍。在第3个月断奶,第5个月进入青春期,第14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第15个月体成熟可以进入繁殖年龄段。
在此期间,除了注意合理过渡外,还应根据幼崽需要,增加营养水平,促进幼崽的生长发育,但要特别注意营养的均衡。日粮要逐渐增加,不可一次突然过量,防治暴饮暴食。还应加强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狨猴在自然环境状态和人工驯养条件下寄生虫及一些疾病的病理分析,在《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李晓明,金孟钰等);《上海实验动物科学》(朱钟麟,沈志敏等)已有相关的介绍。现对人工繁育狨猴较常见的几种常见疾病进行概述。
人工驯养条件下笼养的绒猴以消瘦综合症、肺炎、痢疾、仙台病、机械性咬伤较为常见。其中,消瘦综合症和痢疾对绒猴生产和繁育影响最大,疱疹病毒、呼肠孤病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单状疱疹、慢性结肠炎、维生素缺乏症、贫血症和低蛋白血症、产后打出血等疾病也是需要注意预防。
1.消瘦综合征(WMS)
病因:病原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疾病、食物不可口或家族内食物争抢而导致食欲不振;肠道营养吸收不良或失去了吸收功能;频繁的繁殖导致营养消耗过多而导致。
症状:主要有体重减轻、肌肉萎缩、恶液质、脱毛(尾部脱毛)发出微弱的痛苦呻吟声,并伴有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和贫血症和低蛋白血症,颈部水肿、皮毛潮湿或油腻等。尸检可发现尸体消瘦、被毛蓬乱、粘膜苍白、肌肉和诸多脏器萎缩、胃肠变薄,特别是胃肠粘膜、小肠粘膜显著变短变钝,有的可见甲状腺增生,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值,几乎没有脂肪,坠积性肺炎、肺淤血、水肿等,终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病程长达15~90天,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著称。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高营养、高蛋白的饲料;尽量减少人
为和环境的应激;发病初期补充高蛋白和维生素C,调整饲养方式,提高饲料适口性和饲喂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并结合防止腹泻和肠道抗感染的药物治疗。
2.肺炎
病原:大叶性肺炎可能是肺炎克雷白氏杆菌感染;小叶性肺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笼内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性微生物较多,容易发生肺炎。
症状:厌食、倦怠、体重减轻、咳嗽、鼻腔有分泌物、呼吸时痰鸣声、喷嚏;尸检时可见肺粘膜充血和出血,肺泡巨细胞的灶性聚集,肺叶有大量病灶。
防治措施:
1.一般性护理
(1)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要保证休息,避免过多治疗措施。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比较清新,并须保持一定温度、湿度。
(2)饮食应维持足够的入量,给以流食如人工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并可补充维生素C、A、D、复合维生素B等。对病程较长时,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2.抗生素疗法
细菌性肺炎应尽量查清病原菌后,至少要在取过体液标本作相应细菌培养后,开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3.抗病毒疗法
广义的抗生素疗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如临床考虑病毒性肺炎,可试用三氮唑核苷雾化吸入。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动物肌注青霉素钠(40IU /d)+维生素C(200mg/d)
3.痢疾
病因:主要是志贺氏菌引起
症状:黑便或血性腹泻、腹胀、活动性差、脱水和嗜睡;尸检发现胃和小肠由气体和(或)液体充满,大肠和结肠有淤点和糜烂,或出现出血性病灶,常伴发大叶性肺炎等症状。
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必要时,用适量菌液接种于豚鼠结膜上,观察24小时,如有炎症,则为有毒菌株。
防治措施: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试用者有Sd株、神氏 2a变异株等。这些活菌苗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又服用量大、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一般动物肌注庆大霉素(4000单位/d)加氟哌酸(20~40mg/d),一般3d治疗,病情大为好转,10d疾病可痊愈。也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