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精氨酸诱发胰腺炎模型
1984年, Mizunuma等用大剂量注射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成功建立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2007年, Rajinder等人将该模型成功应用到了小鼠中。最近也有报道左旋赖氨酸、左旋鸟氨酸也可以诱导胰腺炎。
【造模机制】左旋精氨酸诱导胰腺炎的机制不明,氧自由基、NO以及炎症介质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引起腺泡细胞的坏死、水肿,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内质网的扩大。
【造模方法】诱导急性胰腺炎时,大鼠禁食12小时,20%的左旋精氨酸腹腔注射2次,间隔1小时。大剂量(2.5g/kg体重)用于机制研究,小剂量(2g/kg体重)用于研究腺泡细胞再生过程。72小时后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小鼠禁食12小时后腹腔注射8%左旋精氨酸4g/kg体重2次,间隔1小时,72小时后处死取材观察病理变化。长期的低剂量的左旋精氨酸也可以诱导慢性胰腺炎。
【模型特点】左旋精氨酸诱导的急性胰腺炎,小鼠和大鼠不但给药剂量不一致,病理上大鼠表现更典型的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该模型与CDE法相比坏死程度较轻,和胆盐灌注模型相当。该模型在精氨酸注射后一天胰腺水肿明显,2天后开始出现腺泡细胞坏死,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达到高峰,血清和组织TNF-α、IL-6以及胰岛iNOS水平显著性升高。恢复阶段结缔组织代替坏死细胞形成胰腺纤维化。小鼠模型不如大鼠模型稳定,个体差异大,一次实验一个实验组所需动物数往往非常大。
【模型评估和应用】该模型操作简单,周期短,成本低。精氨酸诱导大鼠胰腺炎模型应用广泛,可诱导剂量依赖性的不同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损伤。另外,该模型可模拟人类急性胰腺炎所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用于研究在发病过程中其他器官的损伤机制。但是该模型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即给药窗口较小。在大剂量给药时易造成实验动物因高容量性脱水而死亡。小鼠模型则个体差异大,实验需要大量动物数,实验方法至今没有标准化。BALB/c和ICR品系的小鼠较C57BL/6J的小鼠胰腺病变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