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性直结肠癌动物模型
自1969年Rygaard和Povlsen首次将人的癌组织切除标本移植于裸鼠获得成功后,移植瘤模型便更多地应用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研究中。常用于建立CRC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根据其接种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异位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建立移植瘤模型时为了减少排斥反应,一般选用无胸腺裸小鼠或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
【造模机制】选用人源性或动物源性标准细胞株或组织块直接接种或移植入具有免疫缺陷功能的裸小鼠或SCID鼠,荷瘤鼠不排斥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器官的移植,被移植瘤保持原组织结构或功能,故已大量应用于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免疫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研究。
【造模方法】
1.皮下移植瘤模型 在无菌条件下取下人肿瘤组织若干,经处理后置于RPMI 1640液中剪成1~2mm小块,或直接以建标准细胞株的结肠癌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5×100000000~2.5×100000000000/L)移植入裸小鼠皮下;移植部位有颈部、腋窝、背部、腹股沟区、胸壁等,以颈部生长速度最快,逐日观察,待肿瘤长至1.0~1.5cm时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或细胞后仍按上述方法传代。
2.原位移植瘤模型 通常用皮下移植瘤模型稳定传代的肿瘤组织剪成1mm直径碎块备用。实验动物经腹腔麻醉,皮肤消毒后取腹部正中切口进腹,拖出盲肠,刮除少许浆膜组织,将1立方毫米肿瘤组织块缝合在损伤的浆膜处,或直接将肿瘤块塞入损伤浆膜处形成凹槽,在瘤块表面滴一滴OB胶固定瘤体;将盲肠回纳腹中逐层关腹。或直接经肛门直肠黏膜下注射肿瘤细胞,可减少麻醉和手术创伤及对小鼠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3.结肠造口移植模型 指先将实验小鼠通过结肠造口手术外置再将肿瘤细胞或组织接种于结肠黏膜下层观察其在原位生长和发生转移的情况。一般过程:小鼠麻醉后在左腹部皮肤及腹膜剪一小口,将盲肠提出腹壁约0.5cm,把盲肠与周围皮肤缝合固定术后23天可结痂,约1周后脱落,露出肠管,将CRC细胞或组织接种于造口的结肠黏膜下层即可。
【模型特点】不同细胞株在移植模型中的成瘤率、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率并不一致,因此在CRC肿瘤模型的研究中应尽量选用转移率高的细胞株以便更好地模拟人CRC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不同接种方法、接种部位引起的模型特点详见表7-4。此外,还有其他人源性结肠癌细胞株如HT29、 SW480、SW620等,及小鼠结肠癌细胞株TCM37、 CT26和MCA38等,接种同系小鼠可以建立移植瘤模型。
表7-4 CRC动物模型方法的比较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
1.皮下移植瘤模型 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操作最简单,成瘤率高,可方便实时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和评估治疗效果,但是很难真实模拟人CRC的原位生长情况,使其难以表现出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特性;但是,也有SCID鼠皮下瘤发生肺转移的报道,而原位的细胞和组织移植则更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2.原位移植瘤模型 原位细胞和组织移植可全面模拟CR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为研究人CRC的发病机制、转移和评价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原位组织移植模型与原位细胞移植模型相比,得到的恶性肿瘤组织细胞表面结构完整,细胞间协同性好,原位移植的成瘤率高,能够更好地体现原位生长和转移的能力,是目前与临床最类似的肿瘤动物模型,成为最常用的建立CRC动物模型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手术操作过程复杂,要求较高,耗时较长,麻醉和手术对裸鼠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发生肠梗阻导致造模失败,且不易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只有处死后才能观察肿瘤生长和干预的结果。
3.结肠造口模型 优点在于肿瘤处于体表,易于直接观察进行评价和反复取样种植,不成功可重复种植,减少了动物使用量。缺点同样是手术操作难度大和对小鼠造成的创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