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

2016年03月1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是根据光镜所见的一种病理形态学诊断的肾炎,是一组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小球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造模机制】大肠埃希菌、牛血清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中分子抗原卵清蛋白等抗原结合不完全或完全弗氏佐剂引起胃肠黏膜免疫,导致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诱发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肾病模型。

【造模方法】

 1.实验过程选用6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体重160~200g),从实验的第1天起以含20mg的BSA水溶液,隔日灌胃,共14周。其中,第1天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2ml(含BSA 2mg),第8天经皮下注射不完全弗氏试剂0.2ml(含BSA2mg),同时静脉注射SEB(0.4mg/kg),第15天再静脉注射SEB(0.4mg/kg)。

2.指标观察  分别在第10周、12周、14周进行尿红细胞镜检、尿蛋白检测以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实验前及处死时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总胆固醇、总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同时对肾脏病理切片进行H&E、PAS、PASM及Masson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肾小球系膜细胞计数和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评价。判断标准:轻度为系膜轻度增生,毛细血管未受压或轻度受压;重度为系膜重度增生,以系膜基质为主,毛细血管严重受压;中度为系膜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最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的超微结构。

【模型特点】

1.实验10周大鼠出现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伴有血清Cr的明显升高。

2.肾系膜基质中度增生,肾小球细胞数轻度增多,肾小管间质无明显变化,肾小球系膜区有大量IgA荧光沉积。

【模型评估和应用】系膜增殖性肾炎是人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整个肾脏疾病的50%~60%。本模型综合应用BSA灌胃、弗氏佐剂皮下注射、SEB静脉注射,建立了一种病变稳定的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可用于研究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以及胃肠道黏膜免疫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