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大肠埃希菌由膀胱经不完全梗阻输尿管逆行感染,早期可致单侧急性肾盂肾炎病变,晚期可致慢性肾盂肾炎病变。病理可见患侧肾脏变性萎缩,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免疫球蛋白IgA、IgM增加,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导致肾脏免疫病理损伤,造成肾组织结构的溶解,最终肾脏完全萎缩。
【造模方法】
1.动物 选用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18~20g)。
2.模型制备 造模前制备菌液,大肠埃希菌采用O111B4标准菌株,肉汤培养基,并对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在接种动物前,将细菌接种于一只小鼠肾脏,24小时取患肾细菌,将该增毒后的细菌溶于无菌盐水中,用比浊法调菌液浓度为2×1000000~6×1000000/ml。立即接种模型动物。小鼠术前禁水24小时,常规消毒,下腹部正中切口1.0cm。暴露右侧输尿管,用缝合线将其拉向右侧,并固定于腹壁外;挤出膀胱内残尿,向膀胱内注入大肠埃希菌悬液约0.2ml,缝合腹部切口,24小时后拆去右侧腹壁外输尿管的固定线。单纯梗阻组:手术后膀胱内不注射菌液,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
3.样本采集和指标测定 术后6、12、24、48小时,3、5、7、15、30天,2、3、4、5个月处死;单纯梗阻组分别术后1、3、5天处死。
4.观察指标 ①肾脏重量:称量双肾重量,计算所占体重比。②细菌培养:尿及心脏血液定性培养。双肾按1g肾重量相当于1ml盐水体积计算,补加盐水至1ml,制成匀浆,系列稀释后定量培养,以每毫克肾组织所占的细菌数(个/mg),表示肾脏菌量。③血清检测:用单向扩散法将羊抗鼠IgG制成琼脂扩散板,打孔向孔中加入血清,以扩散环直径表示血清IgG相对含量。④血清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将大肠埃希菌O111B4溶于5%甲醛,用比浊法使其浓度为1000000000000/ml,将血清倍比稀释,玻片凝集,以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表示血清抗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⑤肾脏形态观察:取部分肾组织,立即固定于10%中性甲醛24小时以上,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结构改变。动物处死后迅速分离肾脏,并立即冻于液氮中,冷冻切片,丙酮固定,检测IgG沉积及菌体抗原存在。
【模型特点】
1.此模型可观察从急性感染到慢性萎缩整个肾盂肾炎发展的全过程。尿细菌培养6小时起即出现阳性,一直持续到30天。患肾感染2天内肾盂黏膜即出现广泛性化脓灶,髓质可见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7天后病变面积更加广泛,出现化脓灶和坏死灶30天转为慢性炎症细胞弥漫性浸润;60天转为局灶性;90天后患肾极度萎缩,肾组织严重破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天菌体抗原IgG有沉积,至90天仍有IgG沉积。
2.该模型动物健康侧的肾脏未患病,便于从感染机会、变化程度、肾脏重量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自身对照。健康肾可代偿,进行长期观察。健康肾始终未见IgG沉积,未受病变累及,说明本模型无自身免疫因素的参与。人类肾盂肾炎大多为大肠埃希菌逆行感染,且病变多为单侧或一轻一重,形成慢性肾盂肾炎,多有梗阻、反流等因素存在。故此模型代表性强。
3.由于小鼠能长期存活,能够动态观察,便于获得每个阶段的血清学、免疫学、细菌学、病理学等多学科材料,为慢性肾盂肾炎的基础研究及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
【模型评估和应用】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肾盂肾炎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防治难度大,多预后不理想。单侧逆行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慢性肾盂肾炎模型从致病菌、感染途径、病理和免疫改变等方面均与人类慢性肾盂肾炎相似,造模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感染率高,病变显著且均一,是研究人类慢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及病变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