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长期用雌激素刺激可诱导大鼠发生垂体PRL瘤,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诱导成功与否与品系有关,如F344大鼠接受长期雌激素,几周后其腺体异常增长成瘤,体积可达正常垂体的10~20倍。其他敏感的大鼠品系还有AxC-Irish(ACI)、Wistar-Furth和Copenhagen(COP)等;而Holtzman、Sprague Dawley和Brown-Norway大鼠长期给予雌激素后,其垂体大小仍维持正常。
【造模方法】取Wistar-Furth大鼠,体重60~80g,雌雄不拘。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溶于无菌花生油中,实验组腹腔内注射5mg/kg DES阴性对照组注射等量花生油,正常对照组仅穿刺不注射,2次/周。分别于4、8及12周随机处死。取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PRL,取垂体称重,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模型特点】给予己烯雌酚的大鼠,8周以后垂体平均重量及血清PRL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光镜下H&E染色见细胞数目增多明显,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带增宽,核大小不一,深染,有核异型性,肿瘤充血并可见新生血管,腺管样结构呈总体消失状态。第12周100%出现瘤样改变,垂体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增大,并可见瘤内出血表现。
【模型评估和应用】用雌激素诱发性垂体瘤具有以下特点:①诱发瘤的发生率与遗传有关,有些品系诱发率很高,而另一些却很低。如F344大鼠的诱发率为100%,而Holtzman大鼠的诱发率为2%~6%;②具有雌激素依赖性。随着雌激素的持续应用,垂体由增生性改变到肿瘤性改变,停用雌激素后,诱发的肿瘤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雌激素处理的大鼠垂体改变大多数是增生性改变而不是肿瘤形成。原因是:①雌激素诱发的“肿瘤”不能被移植到没有经雌激素处理的大鼠身上;②停用雌激素后,垂体的重量急剧下降至恢复正常。但某些诱发的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不依赖雌激素而继续生长。
雌激素诱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制作简单,与人类PRL瘤相似,在垂体PRL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此模型可用于研究垂体瘤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治疗以及药物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