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2016年04月1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急性失血后贫血(posthemorrhagic anemia)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后贫血是由于长期中度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

【造模机制】通过人为放血导致动物血容量和血细胞的减少,从而导致动物出现短期的贫血特征,以此制作失血性贫血模型。

【造模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小鼠、大鼠、家兔、犬。具体方法如下:

1.小鼠  眼眶后静脉丛放血6~8滴(约0.5ml),隔日放血1次,连续5次可形成慢性失血性贫血模型。每天剪尾放血0.5ml,连续7天,也可造成贫血。

2.大鼠  大鼠剪尾放血1.5~2ml,隔日1次,连续5次,可形成慢性失血性贫血。

3.家兔或犬  从动物静脉或者动脉采集全血容量的1/3,每天1次,反复几次,即可造成失血性贫血动物模型。

【模型特点】放血后,可以检测到动物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如需使贫血程度增加,可适当增加放血次数或者放血量。

【模型评估和应用】通过较短时间内向体外大量放血,造成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通过反复多次放血,造成慢性失血性贫血。该方法操作简单,指标明确,但样本间失血量较难控制完全一致。该模型用于一般失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其新药药效学筛选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