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引用20万次的麻省理工神级教授科技创业之道: 提升20亿人生活品质!
他是MIT仅有的13个学院教授之一,最年轻的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三院院士。他发表了1350篇文章,h因子223,总引用超过19万6千次。他得了220个大奖,既有美国科学奖章,又有美国技术奖章,是世上仅有的两奖兼得的四人之一,还曾获得伊丽莎白女皇奖。他拥有1100个专利,创立了几十家成功企业,技术卖给了300多家医药公司,提升了20亿人生活品质。他是Bob Langer,为您讲述自己如何科技创业。
1987年,我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因为我意识到公司能够让我更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出改善健康乃至挽救生命的产品。我一直对研制医疗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初创公司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一家公司是我跟MIT同事一起创办的,后来我与我的学生和博士后们也合作成立了很多家公司。
创业缘起
从小我就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化工学士学位后,我转去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化工专业背景,为人类健康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此,获得博士之后,我开始了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就当时而言,我这样的选择是与化工领域职业传统相悖的。我的同学都走上了正统的化工职业发展道路,去了石油工程这种备受青睐的领域。而我在麻省理工做助理教授时,就意识到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能够挽救生命。最初我的目标只是发现和创造这样的技术并将研究结果公开发表,希望商业公司能够慧眼识珠,发掘其价值并推而广之。可是,虽然我成功地将诸多科研成果发表于众多学术期刊,却并未产生任何商业价值。
这段时间里我意识到,要将科学发明转化为真正为患者服务的产品非常困难而且成本高昂。我想,如果要使技术转化为产品,必须通过专利来刺激商业投资。我的第一项专利是一种能够缓慢连续释放药物的塑料,申请历时七年,经验教训良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专利的确发挥了作用:有两家大公司把它买了下来,一家与动物健康相关,另一家则与人类健康相关;同时这项专利也带来了很多的研究经费。可是,这两家公司不久都放弃了与该专利相关的产品开发,并最终把这项技术搁置下来。这是我的第一个经验教训:如果希望科研成果改变人们的生活,我应该亲身投入到技术商业化过程之中。因此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创业准则
在我看来,一个公司的创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3P):平台(Platform),论文(Paper),专利(Patent)。
平台
一项平台技术应该能够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有。一个例证是基因工程,目前已经被用来研制多种蛋白质治疗法,以Genetech公司为代表(位于旧金山;知社加注)。另一个例子是高分子微球,能缓慢释放不同的药物,使药效持久,如Alkermes公司的产品(位于都柏林;知社加注)。如果你的想法可应用于多个不同领域,那么恭喜你,这可能是一项平台技术。
当然非平台技术也具有意义,也能够对科学或工程应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然而,要想技术足够强大,达到足以创立公司的程度,原则上该技术应该拥有多个潜在市场。
仅靠一个非平台技术的想法你能否成功呢?当然可能。然而我认为,平台技术将使你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而你也会更容易做出更有影响力的产品。
论文
一般来说,我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发表在一些高显示度的顶级期刊。在80年代,这样的论文对创立公司就很有价值,如今情况依然如此。这样的论文发表并不仅仅是着眼于成为学术精英,而是意味着研究工作通过了严格的、极具竞争力的同行评审,从而证实其开创性与突破性。例如,我们创立的一家气溶胶公司(AIR;知社加注)就源于一篇发表于Science上的论文,而Nature上的一篇论文则成就了我们的Microchips公司。从我的经验来看,没有经过高品质论文验证的想法很难转化成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就非常难以争取到科研和商业领域的潜在伙伴。而想法如果及其超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额外的更多的论文来进行佐证。(至于怎么写好论文,可以参考知社学术圈3月31号发布的哈佛大学Whitesides教授的论述。)
专利
专利重要性前面已经提到。在我的实验室,专利直接从论文中来。最理想的状况,它们应该是阻碍型专利,权利范围尽可能覆盖广泛,以保护平台技术。这不仅便于专利权人的实施,而且能够阻碍他人从事与该专利相关的任何工作。这样的专利对于保障投资者以及合作企业的研发资金尤为重要,因为非专利技术无法给予投资者安全感,让他们高风险的投资很可能由于他人的简单抄袭而变得毫无价值。一些人认为专利限制了科学成果的实际应用,但从我的经验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研发初期。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发现也许永远也走不到实际造福于民的地步。(更多的专利信息,可以参考知社学术圈每周六发布的知识产权要闻。)
其它因素
以上三点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十分必要,但是至少还有其他两方面的因素非常重要。第一是有足够证据证明平台技术的可行性,即原理性验证,要求超越实验试管本身,得到活体或者动物实验的充分数据。原理性验证,和平台、论文、专利一样,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例如,当我们研制了一种新的纳米技术来实现肿瘤靶向给药时,我们需要证明该技术在动物体内实施的有效性,确实延缓肿瘤进程。这一研究完成后,我们创立了BIND Biosciences公司(位于麻省剑桥;知社加注)。
第二因素与人相关,和其他要素同样重要。每一个成功的平台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推动的人。他有着做出伟大产品服务社会的强烈愿望,并拥有冲破各种艰难险阻的决心。我的学生John Santini正是这样的人,他在完成有关药物传输微芯片的博士论文之后,与Mike Cima和我共同创办了Microchips公司,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问题,将博士论文的技术应用于动物乃至人。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麻省理工以及大学众多、生物技术公司遍地的大波士顿区域,遇到很多这样优秀的人才。
创业心得
很早我就归纳了这些创办公司的经验和体会。无论投资环境和投资者的喜好如何改变,这些方法历经考验,直到今天仍然深具价值。如今做研究的人很多,点子遍地都是,以至于一些优秀的想法很难脱颖而出。这也正是我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越发看重坚实基础(平台、论文、专利;知社加注)的原因所在。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方式是创立公司的唯一途径,但这对于我们而言是行之有效。而且以上方法仅仅是一个开始。拥有合适的商业伙伴、能干的CEO以及明智的投资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初创时,CEO和投资者应该努力合作,同时优秀的风险投资者也应该尽力帮助选择合适的CEO及公司管理团队。这些年来我找到了一些我愿意合作的风险投资人,并且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你需要在主观上相信自己并且永不放弃,即便没有得到他人信任的时候也要拥有信心,这是我的亲身体会。起初,没有人相信我关于持续释放大分子的塑料研究,然而这后来成为Enzytech公司的技术基础。我有时会拿这件事情开个玩笑,说是自己当时没有去读那些枪毙该技术的文献,所以自信心没有受到打击,要不然很可能也会泄气。当我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数据并且展示我的研究成果时,很多人当场向我质疑,不相信我说的话。多年之后,这些研究结果才被广泛接受。那些年里,在几乎无法获得研究经费的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下来。要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连续九次拒绝我的项目申请,某些评审意见充满轻蔑。可是我从没有过怀疑,也从没有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