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卫平实验室报道定点原位生长新型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
2016年4月26日,国际生物材料学国际顶级期刊《Biomaterials》杂志上在线发表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高卫平实验室题为《定点原位生长肿瘤治疗功效优于派罗欣的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 (Site-specific in situ growth of an interferon-polymer conjugate that outperforms PEGASYS in cancer therapy)的学术论文,这研究是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定点原位生长(site-specific in situ growth, SIG)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的方法(图1),并将所得到的新型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与罗氏公司商品化药物派罗欣(PEGASYS)在动物水平上进行直接对比,发现这个新型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展现出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图2)。高卫平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胡瑾和博士后王贵林为共同第一作者。
干扰素a(IFN-a),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炎和癌症,但是它的体内循环半衰期很短(4-8小时),需要每天或一周三次大剂量给药,副作用很大,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将IFN-a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如:罗氏公司的PEGASYS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肝炎与癌症的治疗。但是PEGylation目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产物的生物活性大幅度降低;生产工艺复杂;产率低;成本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卫平实验室首次利用定点原位生长技术(SIG)合成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IFN-POEGMA)。该方法大幅度提高了产率,是PEGylation的60倍,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IFN-POEGMA的药代和生物分布与PEGylated IFN-a(派罗欣,PEGASYS)的相似,但是其体外生物活性是PEGASYS的7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IFN-POEGMA不仅完全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而且治愈了75%的小鼠,而在同样给药剂量下PEGASYS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但不能治愈小鼠(图2a和2b)。这些实验结果首次表明,通过SIG方法可以高效可控制备出比已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线药物金标准(PEGASYS)更好的新型蛋白药物,具有巨大的临床转化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高卫平实验室已为该研究成果申请了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并获得了天使基金的投资,目前临床前第三方测试效果很好,将进行下一步临床前研究。
图1 定点原位生长干扰素-高分子偶联物(IFN-POEGMA)
图2(a)肿瘤生长抑制情况;(b)小鼠存活率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