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人物与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公众互动/人物与专访

颜宁:以智慧定义美丽

2016年07月13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科学网 作者:科学网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2012年获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2015年相继获得国际“蛋白质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6年当选最具声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GRC的Alexander M. Cruickshank演讲人资格,代表了该领域对其工作的极大认可,这也是首次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38岁,对于许多中国女性来说,是一个忙于照顾上小学的孩子的年纪,是一个逐步承担更多生活琐事、为家庭而收敛的年纪。她们时而为额头眼角冒出的皱纹而惆怅,时而为双重的责任而迷茫。

可生活中还有一些“她们”,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赢得尊敬。这份尊敬无关年龄、无关性别,关乎人类生活、科学进步,甚至国家荣耀。

她们在这个年纪,离开繁华和喧闹,压缩在厨房里、摇篮旁、梳妆台前的时间,去观察显微镜、作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在多数为男性的科学界撑起一片天。

颜宁就是其中耀眼的一员。

一提到颜宁,许多光环天然地向她“靠拢”:《自然》“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国际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一、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

也有人会想起在2012年度科技盛典上,当颜宁身穿紫黑色小礼裙、挽起发髻,亭亭玉立站在台前,将研究成果娓娓道来,人们记住了这位入行未满12年的新生代女科学家,以及她是如何以智慧定义“美丽”。

非典型科学家:“研究确实很难,可越难越好玩不是吗?”

很难寻找一个新鲜的形容词用在颜宁身上。

聪明、奉献、坚韧,这些通常用来形容科学家勤勉的通俗字眼,放在她的身上总是“差点意思”。但凡接触过她的人,就能明白存在于她特质中的一点“反差”。

“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走进实验室的她,无疑是专注的、较真的。

自从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鉴定出来之后,获取它的三维结构成为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课题之一,不少国际一流实验室为攻克它争分夺秒,颜宁团队也不例外。

如果不是刻意提及,颜宁不会主动透露,她可以连续工作48个小时而不觉疲惫。攻关期间,从上午开始,除去用餐,她能一直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五六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颜宁说。在她看来,科学发现犹如上帝打开了一扇窗,是神迹,也是对你独一份的奖励。而这种奖励的吸引力来自纯粹、微小、简单的快乐:创造知识带来的智力兴奋,接受挑战、偶开天眼的刺激。

终于,2014年6月,这项困扰学术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无解难题,颜宁团队仅用6个月便攻坚成功。从此,人类可清楚看到: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那扇“门”究竟长什么样。

别人看来晦涩枯燥的科研,在颜宁心中却如同“打怪通关”。显微镜前的颜宁,如同一个天真、纯粹的小女孩,“玩”转科学是她心中最大的事。

“做科研要做的狠,玩儿也要玩儿的狠。”她的眼睛里忽地闪过一丝狡黠。

喜欢和学生在课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她,最不喜欢的就是研究上的“蛮干”。颜宁从来不对学生来实验室的时间做硬性规定,一有时间就组织学生们“偷懒”,聚在小会议室聊八卦,玩杀人游戏,《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也是一集不落。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将那一连串光环、和多到数不过来的公开发表成果,与眼前这个时而扎起个马尾、穿着印有“清华”LOGO的帽衫、自内而外洋溢着率性热情的“女孩”画上等号。

回顾自己回国的这些年,颜宁称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将一个个极具挑战的课题变得不再可怕。

“研究确实很难,可是越难越好玩不是吗?”

古灵精怪型学生:“学生物,是迷迷糊糊的选择”

归国不足十年,“玩儿”转科研的颜宁已被誉为“杰出青年女科学家的榜样”。然而当科学家并不是她打小就埋下的人生伏笔。

1996年9月,当18岁的颜宁被录取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名新生时,只有她知道,这个结果是个迷迷糊糊的选择。

高中时代,文科曾是颜宁的喜好所在,那时的全部乐趣就是读小说看电影,从金庸古龙到曹雪芹关汉卿,从《英雄本色》到《大话西游》。谁知文理分科时,“年级第一”的她愣是被班主任劝去了理科班。

哪怕在报高考志愿时,她也没有提出什么主意。母亲喜欢医生,希望她学医,却因她害怕解剖而作罢;父亲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劝她去学生物,这建议让颜宁眼前一亮:生物跟医学挺像,父亲满意,母亲也一定高兴,于是就乐呵呵报了生物系。

进入清华园后的颜宁,不只满足于专业课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她的闺蜜、曾经的清华同窗李一诺口中的她,是区别于“学术女神”的另外一番模样。

“她是从小学就开始看武侠小说,着迷于各种明星八卦,被正经的我所不齿。我那时候忧国忧民,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她每天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为了她的花边电影的选修课到处看电影,每天念叨她以后立志要当一名娱记的伟大理想。总之就是我无趣的奔前程,她有趣的无前途就对了。”就连颜宁自己也说,“从未想过要当科学家”“申请出国只为出去看看吧”。

然而命运的暗示却没有停止。2000年,时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华作报告,介绍普林斯顿大学的情况,他是当年负责面试亚洲学生的“面试官”。

正考虑出国看看的颜宁,立即动笔写了一封英文信寄给施一公。其中言简意赅地列出自己的成绩,信的结尾说:“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申请出国很浪费时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或许是这封牛气冲天的信“震”住了施一公,他立即从美国打来电话面试了颜宁,很快这位大四的“师妹”颜宁便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

到了普林斯顿,她才知道真的“来对了”。这里的自然之美令她着了迷:建于1913年、如同城堡般的楼宇外,四周古典的哥特式建筑环绕着天井,最当中的两棵古树周围一片绿地。傍晚,草地上有人坐着弹吉他,还有萤火虫围着他飞舞。“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个情景。就像到了哈里·波特魔法学校的大厅一样!”颜宁回忆说。

也正是这个“乱入”的人间“仙境”,让颜宁尽情享受科学之美。“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上年纪,他们可以把每个发现讲得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让人觉得:哇,原来做生物是这么好玩、这么有意思!”

从此,找到了人生方向的颜宁枕书而眠。“读论文”好像是她那个阶段学生时代的全部:几乎每晚都是读着论文睡去,早晨醒来,捡起论文又接着读。

从此,她爱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细胞里那些只有几个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通过X-射线衍射,解析出原子分辨率的结构;当那些微小结构被放大几亿倍之后,其美丽的构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颜宁总忍不住感叹造物者的伟大。

的确,科学的魅力在于发现真相的过程。“如果刚好你正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那该多棒啊!”

最年轻博导:旷野中寻找美之风景

“我特别了解自己。我喜欢做实验时的专注,我向往自由的人生,受不了公司里朝九晚五的生活。”29岁的颜宁学成后选择回到母校清华,在科学的旷野中寻找美之风景。

当是时,对膜蛋白研究已有一定贡献的她,俨然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也是最年轻的女博导。

她带领着一个跟她一样有趣的团队,令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科研界的声音。2009年,其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2010年,颜宁团队解析了大肠杆菌中岩藻糖转运蛋白FucP的晶体结构;2012年,成果再次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科学进展;2014年,首次获得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2015年,获得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从外界看来,不爱接受媒体访问的她,仿佛只用“成果”说话。可对于她来说,成为团队指路人的她,渐渐地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她不在只是一个向往自由自在、沉浸于“科研很酷”之中的学术女神。

对中国科学界怀有的使命感,令颜宁不满足、不止步于科学的捕获与发现。作为新生代科学家的代表,颜宁的热情、坦率,对科学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实验室里未来的科学新星。尽管她还是一副简单的、素面朝天的校园女生打扮;尽管她还是习惯于把车停成一种倾斜30°角的“特定”风格;尽管她还是喜欢高中时喜欢的歌手罗大佑、黄安。

“我有时在想,到底人是什么?不过是一个集成的化学反应器吧。那么新陈代谢后,我们留下了什么?每个人白驹过隙在世上不过百年,我们在世上走一圈,最终留下什么?”2016年7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上,颜宁题为“勇敢地,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可以发现,颜宁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多了,思考、分享的命题也由“享受科研”,“科研不要太相信运气”到“关注女科学家”,再到“如何定义成功”以及“人生应当留下什么”……

她独具风格的博客,不间断地向同行、向学生、向学术新星提供发表文章、做科研、读文献、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多种建议。她对学生们说,做事第一是不放弃,第二是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入行16年,这位女科学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发现某些自然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颜宁简介

6月20日,权威期刊《自然》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上线了一篇对10位中国科学家的特写。经过反复审议和讨论,《自然》评选出了10位“中国科学之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名列其中。

颜宁是清华大学最年轻博导。长江特聘教授、国际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一、塞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这一长串“头衔”,显示出这位中国杰出女科学家的分量。

颜宁主要致力于研究在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膜蛋白的结构与机理,其代表性工作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和钙离子通道。自2007年回到清华大学独立领导实验室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13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其成果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进展。

葡萄糖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最基本的能源物质,它们需要以GLUT1为代表的葡萄转运蛋白介导才能进入细胞进行代谢,提供能量支持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GLUT1是研究最为广泛的模式转运蛋白,其结构在过去四十年是世界诸多实验室攻坚的对象。颜宁领导的研究组在研究思路和实验技术上大胆创新,终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于2014年和2015年在世界上率先报道了GLUT1和GLUT3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不但完整阐明了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工作机理,并且揭示了其异常所导致的致病机理,对于研发治疗癌症和糖尿病的新型药物提供了分子基础。

另一方面,她针对肌肉收缩这一基本生理过程中涉及的钠离子和钙离子通道做出一系列突破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高分辨率钙离子通道的结构,这些成果先后发表于《自然》和《科学》,在国际生物物理领域引起巨大反响。

颜宁的工作迅速获得国内外学术界认可,于2012年获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2015年相继获得国际“蛋白质科学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6年当选最具声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GRC的Alexander M. Cruickshank演讲人资格,代表了该领域对其工作的极大认可,这也是首次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