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基因修饰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

2016年07月2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西方发达国家儿童AD的发病率高达10%~20%,在成人中发病率约为1%~3%。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为0.69%。AD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其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异常、Th1/Th2失衡及神经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常伴有个人及家族特应性病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目前在治疗上。对于AD尚无满意方案。无论对于探索发病机制还是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 AD动物模型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AD动物模型主要分为自发性模型、抗原诱导动物模型以及基因修饰动物模型。

基因修饰小鼠在确定特定基因和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在疾病状态所起的作用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不同的基因修饰小鼠从各自的角度显示疾病的特征,对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药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有助于阐明单个细胞因子和蛋白在 AD的发生与发病机制、生物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造模机制】特应性皮炎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机制与其他基因修饰疾病动物模型类似。

【模型特点】K14-IL-4-Tg/CbyB6小鼠在角蛋白14启动子的调控下过度表达IL-4。4月龄时小鼠自发出现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变,皮肤病理早期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轻度肥厚、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单核细胞浸润。晚期表现为角化不全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总IgE和IgG1水平升高。该小鼠也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表现,易引起葡萄球菌性脓皮病。

将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IL-18基因转入C57BL/6小鼠培育出KIL-18Tg小鼠。小鼠在6月龄时出现 AD样皮损,皮肤病理示棘层肥厚,肥大细胞脱颗粒,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其他转基因动物模型包括IL-1β转化酶(CASP1)转基因小鼠、IL-31转基因小鼠、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转基因小鼠、APOCl转基因小鼠等。模型均可在适当月龄自发出现AD样皮损,且细胞免疫以Th2为主。

敲除STAT6基因NC/Ng小鼠模型(STAT6-/- Nc小鼠)也是研究AD重要模型,虽然此小鼠不能表达IgE和Th2型细胞因子,但可以产生AD样皮炎,皮损显著表达半胱天冬酶1、IL-18、IL-12和 IFN-γ。其他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包括IL-4、IFN-γ、 IL-5、IL-10基因缺失小鼠,组织蛋白酶E(Cat E)敲除小鼠,RelB基因缺陷小鼠等。

【模型评估和应用】如其他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一样,AD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为在体研究关键因子的功能提供了平台,揭示了特定因子在 A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模型也能够成为研究细胞因子或因子受体拮抗剂的工具,以利于临床药物筛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