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猪兽医护理
猪在进入饲养设施后就应该对其进行兽医护理。对新引进的猪应该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一般生产场应该提供动物的健康记录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如果未提供,这些检查也应一并纳入临床检查之内。一些特殊的实验用猪通常会提供有健康监测记录单,还有一些存在先天性轻微病变的猪(哥廷根小型猪自发轻微病变见表1-5)一方面对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如果将这类猪作为常规实验应用,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对这类猪的检查应该具有详细的检查记录。小型猪在未通过兽医临床检查之前都应该置于隔离观察间内。
表1-5哥廷根小型猪自发性轻微病变
(一)临床检查
一份完整的小型猪临床检查记录应该包括: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监测记录单或检疫合格证书。小型猪在进入饲养设施之前经历了运输过程的刺激,进入新环境后通常会呈现出一种兴奋的状态,小型猪的姿势、行为与呼吸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些指标的检查应该在这些刺激产生之前进行。优质的小型猪应该既不肥胖也不骨感,其正常的体温范围为38~39℃(100~102F0)。
1.整体状态检查 接触小型猪进行检查的第一步,就是观察猪的整体状态。应着重判定其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体态、运动与行为的变化和异常表现。
(1)体格发育:体格发育良好的小型猪,其结构匀称,肌肉结实,给人以强壮有力的印象,体格强壮的小型猪不仅生产性能良好,而且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强。发育不良者,多表现躯体矮小,结构不匀称,特别是幼畜阶段,常呈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另外对于体型肥胖或者脂肪含量较高的小型猪也是不合规格的应该予以排除。
(2)营养程度:营养程度标志着机体物质代谢的总趋势。营养良好的标志为肌肉丰满,皮下脂肪充盈,被毛光泽,躯体圆满而骨骼棱角不突出;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且被毛蓬乱、无光,皮肤缺乏弹性,骨骼表露明显(如肋骨)。营养不良的小型猪多同时伴有精神不振与躯体乏力。
(3)精神状态:小型猪的精神状态是其中枢神经功能的标志。可根据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及其行为表现而判定。正常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动物表现为静止时较安静,行动时较灵活,经常注意外界,对各种刺激较为敏感。中枢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时,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被破坏,临床上表现为过度兴奋或抑制。
(4)姿势与体态:姿势与体态指小型猪在相对静止或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置与姿态表现。健康状态下动物的姿势自然、动作灵活而协调。病理状态下所表现的反常姿态常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调节功能失常,骨骼、肌肉或内脏器官的病痛及外周神经的麻痹等原因而引起。
(5)运动与行为:运动与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盲目运动、骚动不安和跛行。
2.被毛、皮肤检查 健康猪躯干被毛应平坦、整洁、长短适中、有光泽,在无被毛覆盖部位皮肤呈粉红色。被毛蓬乱而无光泽、皮肤苍白为营养不良的标志,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长期的消化紊乱,也见于营养物质不足、过劳及某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局限性脱毛处应注意皮肤病或体外寄生虫病。动物尾部及后肢被毛被粪便污染,是下痢的标志。皮肤检查主要检查有无肿块或肿胀;有无出血点或淤血;皮肤的其他病灶,如脓包、红斑和鳞片。另外,皮肤颜色的变化也是皮肤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应着重检查鼻盘的颜色变化。皮肤苍白是贫血之症,仔猪可以将其耳壳透过光线检查;皮肤黄疸色可见肝病、胆道阻塞和溶血性疾病等;皮肤蓝紫色称为发绀,轻则以耳尖、鼻盘及四肢末梢明显;重则可遍布全身,常见于呼吸器官疾病、重度心力衰竭和多种中毒病。
3.头、颈部检查 检查者位于动物头部的正面、侧面进行检查,正常动物头部外形轮廓匀称,耳鼻端正,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猪鼻面部短缩、歪曲、变形是萎缩性鼻炎的特征;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多提示为水肿病;眼睛的检查包括眼球是否突出,眼球结膜及睑结膜的颜色及充血、出血情况,有无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猪眼结膜为粉红色,眼睑肿胀并伴有流泪是眼炎或结膜炎的特征。鼻的检查注意鼻孔周围组织、鼻甲骨形态的变化、鼻的痒感、鼻黏膜颜色的检查以及鼻呼出气的检查和鼻液的检查。口腔检查主要检查肿块、溃疡(与尿毒症有关)和出血(一般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症有关)。另外还要检查舌、软腭、会厌形态和大小及有无鼻咽、上下颌骨畸形的情况(麻醉时易发生气道阻塞)。
4.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动物是否安静温顺,对工作人员有无恐惧,有无神经过敏,有无头部外伤、颅内或脊髓损伤;有无颅内压增高、神经麻痹、脊神经疾病;有无脊柱疾病,脊柱活动情况如何;四肢肢体有无异常,关节活动如何;有无癫痫、肌肉痉挛、进行性麻痹、意识障碍等;有无脑炎、脑膜炎、脊髓炎及其他中枢神经疾病;脊柱有无畸形,邻近有无感染。临床上,由于对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的直接检查和特殊辅助检查尚有一定局限性,要通过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出现的异常改变,加以分析、判断其病理过程及部位。必要时有选择地进行脑脊液穿刺诊断和实验室检查,X线、CT、MRI、检眼镜、脑电波等辅助诊断。
5.循环系统检查 循环系统的检查包括心率和心节律;脉搏和脉搏的强度,确定不缺少咏搏,即每一个心跳应该出现一个可摸到的脉搏;脉搏听诊为低沉的声音;黏膜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如果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则反映低血容量或循环差;末梢温度反映外周循环的状况;颈静脉检查,是否肿胀或是否有波动;有无特殊血液病。
6.呼吸系统检查 呼吸系统的检查包括呼吸频率,猪的正常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呼吸变化,浅、快的呼吸预示肺部疾病或胸腔积液(气体或液体);而慢的呼吸频率预示气道阻塞(气管塌陷);胸廓叩诊,如叩诊音为干啰音,反映无胸膜积液;有无呼吸道慢性炎症,如专气管炎、肺水肿、肺气肿等。鼻汁多少、鼻汁的性质及咳嗽情况如何。
7.消化系统检查 消化系统的检查包括有无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鼓胀;注意电解 质、酸碱的平衡,慢性腹泻造成电解质失调、低蛋白质、脱水等;有无肝胆疾病,肝脾大,腹水; 肝功能如何,肝功能是否有损害。
8.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检查肾脏有无疾病、功能障碍,用麻醉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 作用及使用剂量。尿毒症病畜,如尿素氮高,在麻醉过程中易出现肾性昏迷。乳腺或睾丸的 检查,有无肿胀或团块;母畜的外阴道检查。
(二)疼痛评价与控制
通过对伤害性刺激导致的神经活动和这种神经活动引起大脑内神经通路开启与终止的研究,近四十年在实验动物疼痛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实验动物疼痛的认识有了一个知识和哲学上的转变,变得更加关注所有实验动物在疼痛中产生的痛苦和不适。在人类,疼痛被描述为一种广泛的不适,它被认为是一种难以与人分享,并加以描述的感觉。疼痛的概念完全源自于人类的经验,我们必须靠推断来确立动物疼痛的概念,然而准确地利用外推法解释疼痛的现象是很困难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类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动物的感受,很明显一头健康、进食良好的猪并不一定快乐,也不一定感受不到外界的压力。随着动物福利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减轻动物疼痛的意义,并制作了相应的操作规程,比如应用电子芯片替代仔猪的耳标,仔猪出生后不久最短时间内断尾、拔除獠牙和出生超过2周公猪的去势均需麻醉等。近年来,研究疼痛的科学家证实在动物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对疼痛进行理解相对较为容易。
1.疼痛的概念 疼痛是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伴有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运动和情感行为反应。所以疼痛包括痛觉和痛反应两种成分。
疼痛的主要作用是使机体通过痛感觉和痛反应对一定程度的疼痛迅速作出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保护作用。恐惧也是对疼痛的条件反应,这种恐惧和逃避反应是动物经过千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存机制的一部分。疼痛的产生起源于外周,感觉却在中枢。疼痛的过程中,机体内许多内源性致痛物也参与神经冲动传导为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在外周组织中,它作为致痛物质来自解体的血小板,低浓度即可致痛,主要参与血管性疼痛和损伤性疼痛。在中枢神经系中,5-羟色胺以神经介质的形式起到抑痛作用,其神经元的下行传导纤维形成突触前抑制,降低了疼痛冲动,此为疼痛中重要的下行调控机制。缓激肽是一种较强的致痛物质,在周围组织中有较强的致痛效应,极微量即可致痛,它参与一切类型疼痛。此外,还有前列腺素、脑啡肽、内啡肽、P物质及钾等内源性致痛物质。疼痛的内源性生化机制是机体复杂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在痛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生化问题更加广泛,其中还包括多种酶类、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变化。
疼痛反应取决于感觉分辨、情感激动和认识评价等生理、心理机制的活动对运动机制产生的作用。痛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反射性反应和行为反应三种类型,其中局部反应是最简单的一种,而行为反应则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局部反应是指无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就能完成的、局限于受刺激局部对伤害性刺激作出的一种简单的反应方式,如受刺激局部出现程度不等的红、肿及血管扩张等。反射性反应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性反应可分为躯体反射性反应和内脏反射性反应两种,伤害性刺激无论作用于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引起躯体反射性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收缩;作用于体表的伤害性刺激作用强烈和突然出现时,往往在引起躯体反射性反应的同时还会诱发一系列内脏反射性反应,包括心率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瞳孔散大、汗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其生理意义是可能使动物处于防御、逃避或攻击的有利地位。内脏性反应是指机体表现为对伤害性刺激所做出的躲避、逃跑、反抗、攻击等整体的反应,它是一系列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性反应组合而成。疼痛时动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运动模式以使受伤害肢体得以恢复,如跛行等。有时动物会退缩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并且避免除必需的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行为。声音反应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如急性疼痛会引起动物的尖叫和怒吼,而慢性疼痛则使动物呻吟和叹息,声音反应可以唤起其他动物,尤其是其同类的注意和同情。
2.疼痛的评价 小型猪疼痛的评价是判断是否需要对其实施镇痛的重要依据。对小型的疼痛评价首先要确定其是否遭受或感觉到疼痛。
(1)小型猪术后疼痛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深度触诊术区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刺激性反应(注意新开术口容易引起感染,在触诊时应戴手套)。
2)深度触诊术区立刻引起周围组织的刺激性反应,但是在没有进行手术的对侧相同部位也出现刺激性反应,这种反应提示为感觉过敏或者过度的反射。
3)深度触诊术区立刻引起周围组织的刺激性反应,该刺激性反应的强度明显高于身体对侧未进行手术部位出现的刺激性反应,这种状况提示为动物感受到一些疼痛,应该采取适当的镇痛处理。
4)深度触诊术区立刻引起周围组织的刺激性反应,该刺激性反应的强度明显高于身体对侧未进行手术部位出现的刺激性反应,并且伴随动物的呻吟或吼叫。这种状况提示动物疼痛,应给以镇痛处理。
(2)小型猪慢性疼痛和不良应激引起的疼痛判断主要依据临床观察,临床观察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存在饮水量减少。
2)是否呻吟或吼叫。
3)是否有攻击性行为。
4)是否反应过激或者神经紧张。
5)是否精神萎靡,当有人靠近饲栏时不愿起立。
6)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步态和姿势。
7)皮肤的质地是否发生变化。
当初步判断小型猪遭受疼痛时,根据其行为学和生理表现,疼痛和痛苦可以用定性和一定程度定量的方式评价。评价包含两个步骤:一是收集数据,这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二是将数据转译成疼痛和痛苦的程度,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许多研究者为动物的疼痛和痛苦打分做了很大的努力。Lasa将伤害严重程度的打分元素列出,并对其可能的分值范围作出了规定。
清醒状态的分值为0~1分;麻醉状态的分值为0~4分;实验前处理操作的分值为0~2分;动物固定的分值为0~4分;操作持续时间的分值为0~2分;组织和器官敏感性的分值为0~2分;脏器损伤风险的分值为0~2分;死亡威胁的分值为0~4分;疼痛的分值为0~5分;痛苦的分值为0~5分;功能剥夺的分值为0~5分。上述的打分都是表示单次应用的评分,如果实验操作以短时间间隔反复施加应用,该操作的分值肯定增加。实验操作对动物伤害程度采用的是评分系统,即SI系统。将实验操作中对动物伤害的组成分解,分别打分,最后将每项数字得分相加,用来表示该项操作对动物伤害程度的可能大小。分值越高的操作表明操作带给动物的不良作用越大。SI系统按照SI最后总得分将实验操作引起不良作用的严重程度分成三个水平:分值<8分的操作,严重程度是小;分值为8~20分的操作,严重程度是中等;分值>20分的操作,严重程度为高。
3.疼痛的控制 施加在实验动物身上的实验操作会对动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种不良作用的产生就是研究目标和结果的组成部分。但是疼痛和痛苦等不良作用在大多数实验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必须伴随的效应,而且除了实验操作,所有可能影响动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动物饲养管理、课题设计和实施、传染病、心理影响、安乐死等,都会引起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不适表现。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动物的损害程度,以减轻动物的疼痛。
(1)管理措施:首先是法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国家法律或政府法规强制性在全社会树立动物福利的观念是最有效的方法。参与科学研究的每一个成员在动物饲养和使用过程中都多一份对动物福利的责任感,知道如何去做好,那么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经历的疼痛或痛苦及其他危害毫无疑问都会减轻。其次,通过教育培训来培养科研人员在动物福利方面的责任感是管理的最基本要点。教育培训应该通过文字性的指导材料,像指南或手册的方式来进行。培训的内容应该对各类人员有针对性,但动物福利内容是所有人员必须掌握的。还有就是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建立和执行,通过建立SOP并贯彻执行来降低动物的疼痛,控制对动物伤害严重程度有关的SOP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技术以及可能给动物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二是实验过程中的任何负面效应引起动物的表现,第三是与动物状况有关的观察记录和报告系统。最后,还应该建立应急预案,有效地应急措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减轻动物可能经历的疼痛或痛苦。除此之外,动物实验中经常会由于紧急情况发生或动物意外死亡而将有价值的数据丢失。为了减轻动物意外疼痛和痛苦,保证实验数据的完整有效,应急预案的建立是非常必要。
(2)动物饲养管理:动物饲养管理的改变会影响动物的生物学表现和动物对实验处理的反应。运输和陌生环境对动物是潜在的应激源,可能会导致动物出现短暂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因此在动物实验开始前,让动物有一段适应、习惯新环境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拥挤或社会孤立都会引起动物应激,应该避免。动物饲喂、给水、换窝、离乳、清洗笼具等日常工作应在时间上安排妥当。禁食、禁水或改变动物饲料或饮水量的操作要控制恰当,有时对动物饮水轻微的限制也会引起应激。在饮水中加入其他化合物可能会引起味道的改变,使得饲料和饮水摄入量下降。
(3)动物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临床上,对于以前事件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只能被动观察,而在动物实验研究项目中,可以对实验操作引起的负面效应进行判别,并预测它的开始和对动物干扰的程度。这方面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使得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评价和控制动物伤害严重程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在研究开始前,应该记录正常动物行为、外观和生理指标的数据,尤其注意实验操作可能影响的指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疼痛在动物体内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导致动物外在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可以选择以下一些行为和生理变化作为观察指标。
1)活动性:疼痛时动物的活动多数会减少,表现为喜欢躲在笼子的角落里;有时动物也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动物走动时,其姿势和步态改变,会出现共济失调、身体晃动等现象,尤其在肢体疼痛时表现最明显。如腹部手术后出现弓背、步距缩短、排尿排便次数减少。一些特殊的动作如攀登、后腿站立、抓痒等也会减少。这些变化需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
2)外观:疼痛使动物的梳理活动减少,从而导致被毛蓬乱、肛门污浊、眼睑关闭,还会使眼睛、鼻子和嘴巴周围的分泌物增多。
3)性情:动物感觉到疼痛时,性情常会发生改变。温顺的动物会表现好斗、咬人和抓人;活泼好动的动物变得非常淡漠,试图躲避、挣脱束缚。
4)声音:急性疼痛时可能会引起动物吼叫。疼痛的动物受到饲养人员的触摸时也会发出异常的吼声。尖叫是一种异常行为,还会伴有撕咬饲养员或逃跑企图。
5)饮食和体重:动物感觉到疼痛时,其对水和食物的摄入量会减少,严重疼痛会导致摄食饮水的完全停止。饮食减少会引起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因此,应每日监测摄食、饮水量和体重。摄食饮水减少,还表现在收集的粪尿量减少,甚至引起脱水,表现为皮肤弹性丧失和黏膜干燥。
6)生理变化:疼痛使动物的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幅度减小,呼吸时常伴有呼噜声。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率加快。严重的疼痛甚至会引起循环衰竭,伴有肢端苍白、外周脉搏减弱等症状。有时会出现体温升高或降低现象。体温的改变会伴随着活动水平的降低,体温下降超过正常水平的10%可能预示着即将死亡。生理变化不容易察觉,有时需要适当的辅助设备。
7)临床化学和血液学指标:不同的临床化学、泌尿及血液学参数也能表示动物的状况。例如,这些参数可以用来检查和确定不同状况的严重性,比如器官(例如肾脏、肝脏)功能紊乱或坏死、贫血、败血症和脱水等。
每一个实验操作建立适宜的实验终点或仁慈终点也是控制伤害程度的有效手段。建立终点的过程应考虑该操作引起动物痛苦的一般性标志,以及与该操作过程对应的伤害效应。另外,法律法规对动物承受疼痛和痛苦程度的限制也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仁慈终点的设定注重观察到动物表现持续和不可逆伤害的标志出现的时刻,即终止操作对动物进行适当的治疗。除了以动物的死亡或者持续的疼痛或痛苦为目的的实验操作,实验终点的设立应该与仁慈终点吻合,在满足临床和实验结果测定的基础上强制性尽早结束实验操作。
(4)药物镇痛:涉及动物手术的实验操作应该采用药物来减轻动物的疼痛。在临床上几乎所有的麻醉性药物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一般常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供镇痛。第一种是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镇痛;第二种是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第三种是应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镇痛;第四种是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镇痛。疼痛控制的目的是阻断外周或大脑疼痛觉感受器以此来减轻或者阻断疼痛。这种疼痛的控制可以通过应用镇痛药物来实现。研究表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局部麻醉药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局部浸润麻醉(布比卡因)可以产生约10~12小时的镇痛效果,而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能够通过降低机体在损伤处产生的内源性致痛物(前列腺素)而起到镇痛的作用。阿片类镇痛药能够降低大脑对疼痛的感知。小型猪外科手术引起的疼痛在术后应该给予24~48小时的镇痛(大型外科手术最好术后给予72小时镇痛),非类固醇类消炎药联合阿片类镇痛药在术后24~36小时应用于镇痛,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在阿片类镇痛药作用消失后可延长镇痛时间。
(5)安乐死: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根据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指南》(美国国家科学院生命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以及美国兽医协会(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AVMA)专门小组在2000年公布的定义,安乐死是指利用人道方式将动物杀死,这种方式能迅速让动物丧失知觉并随即死亡,在此过程中动物仅有一点或者没有疼痛或焦虑的感受。这些条件是通过在适当的时候选用某种材料或者技术来满足的,同时需要考虑动物的种类、体温、保定动物的适当设备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安乐死的环境。当然,执行安乐死的操作者要经过充分的技术培训也是很重要的。对小型猪实施安乐死最好的一种方法是在应用镇静剂后建立静脉通道,然后超剂量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150mg/kg)。对于新生动物安死术可以进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其他的安死术包括在麻醉状态下静脉注射2mmol/kg的氯化钾(KCl)或者放血处死。在畜牧业可以采取CO2窒息或者急性脑外伤处死动物,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药物残留影响畜产品的品质。实施安乐死最好是在其他动物不在场的情况下实施,因为它们可以从被执行安乐死的动物那里获得视觉、听觉和嗅觉信号而感到焦虑。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些动物种类,看到同类被处死并没有比看到笼子被例行换走更增加它们的焦虑。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兽医协会委员会2000年报告公布的对于安乐死过程中“避免其他动物在场”没有给出一般性建议,而是该委员会建议只有在对“敏感”物种进行安乐死的时候避免同类在场。处死的动物应该经过临床鉴定确定死亡后,才能进行解剖和其他操作。
(三)术后护理
在有些动物实验中涉及动物手术操作,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及麻醉领域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细化,兽医护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兽医护理工作主要包括:选择麻醉前给药途径、控制麻醉剂量、监测动物临床体征、保存麻醉记录,在外科医生的直接指导下维持麻醉、麻醉恢复及重症监护等。对于小型猪术后护理在动物麻醉诱导之前,就应着手拟定苏醒阶段的计划。麻醉苏醒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小型猪由无意识状态向有意识状态恢复,各方面生理功能恢复也不同。临床上一些麻醉事故及手术并发症往往发生于此期,护理时要细致而且要持续到动物完全苏醒。小型猪从麻醉中苏醒的速度有赖于小型猪的品种、健康状态、体温、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麻醉给药剂量和麻醉药的给药途径。
小型猪苏醒区应该清洁干燥,要便于技术员对其进行观察,应特别注意体温、心血管和呼吸功能、术后疼痛或不适。需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给予止痛剂、手术切口的护理等,并做好相应的医疗记录。苏醒室里的设备种类取决于有效的资金、空间大小和每日流动于苏醒区的动物数量,但有些常规器械、设备应该具备,我们实验室应用生理监护仪对术后小型猪脉搏、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和心电等进行监护,有效地保障了小型猪手术的成功率。
1.拔管 小型猪进入苏醒期时,无论是吸入麻醉,还是静脉注射麻醉,这时都应从小型猪身上拔掉供氧设备,供氧的目的是防止小型猪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呼吸抑制、呼吸困难或休克,通过呼吸机给小型猪提供充足的氧气。将小型猪身上供氧设备除掉的目的是防止动物在意识恢复及体动的情况下造成设备毁坏和自身伤害。小型猪一旦离开呼吸装置,开始通过气管插管呼吸室内空气时,应留人对其进行护理,到拔管之前,气囊仍应保持膨胀。在拔管操作中,应该将小型猪保护好,头和颈部伸展,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同时使用仪器对其进行监测,兽医护理人员观察要细致认真,在出现意外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
2.循环系统监护 小型猪苏醒的早期,应该每隔5分钟对脉搏和心脏情况进行记录。外周搏动可作循环系统状况较为准确的指征,因为在小型猪发生循环障碍时外周血管搏动将首先消失。在临床麻醉苏醒期间脉搏短促,应该得到重点监护,因为在心脏跳动不能产生外周动脉搏动和心率快于脉搏率时,常发生脉搏短促的现象。生理指标转化器不应直接与苏醒动物的舌头、嘴唇连接,因为这样可能被咬坏或毁坏。小型猪的耳朵、包皮和阴门是比较适合的位置。黏膜的颜色和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可以提示外周循环的状况。黏膜苍白可能提示为休克、贫血或出血;黏膜发绀提示为严重缺氧;黏膜粉红色提示为感染或者败血症。
3.呼吸系统监护 小型猪苏醒的早期,应该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若发现小型猪出现腹式而不是胸式呼吸时,或者在苏醒期呼吸变得很费力时应该做记录并通报术者。在这些情况出现时,应使动物处于侧卧体位,同时将头和颈部保持伸展状态。对采取简单处理仍不能缓解的动物,应查明原因并及时加以处理。通常情况下若气道不畅应该用吸痰管或者吸吮器将小型猪口腔分泌液或呕吐物吸出,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小型猪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
4.水合作用监护 小型猪麻醉全过程中需要给予静脉输液治疗,一方面便于静脉给药,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循环。在苏醒阶段最好继续输液,直到小型猪可以自主饮水为止。在术后对水合情况简单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监测其排尿量。在小型猪自由排尿时,对排尿量进行简单的记录。监测排尿量更加准确的方法是实施导尿术,间断地排空膀胱,或将排尿管连在一个密闭的收集装置中。值得注意的是雌性小型猪可以实施导尿操作,雄性小型猪不易进行导尿。
5.体温监护 影响麻醉苏醒最普遍的因素是体温过低,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通过对手术室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或避免术部进行无菌准备时造成过度潮湿等预防措施,可减少麻醉及手术期间体温丢失。
对于进入苏醒区的小型猪应测量直肠温度,这为以后体温测量提供了一个对比的基数。一般情况下,在苏醒区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体温,当小型猪出现低温或体温过高及延时苏醒等症状时,应每隔15分钟测量一次。出现体温低时,轻则影响小型猪的苏醒,重则可危及生命。可以采用热能灯、电热毯、热循环空气毯、保温箱、加热过的输液瓶或者采取经过加热的静脉输液来提高动物的体温。小型猪未能从热源上及时移走,或使用外来热源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时,可导致体温超过正常值,保温措施结束后应对动物体温进行检查,然后常规复位,这一点非常必要,因为体温过高对机体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使动物变得躁动和喘息。
6.镇痛 近年来随着动物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发展,要求对动物造成伤害,使其遭受疼痛的时候,必须采取镇痛措施。临床上几乎所有的麻醉性药物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一般常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提供镇痛。第一种是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镇痛;第二种是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第三种是应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镇痛;第四种是应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镇痛。典型的镇痛药为阿片样物质,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安法罗定、芬太尼和美沙酮等。我们实验室经常采用肌肉注射5~10mg/kg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50~100mg盐酸布桂嗪或肌肉注射5~15mg的吗啡作为小型猪的术后镇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伤口处理 带有手术创口的小型猪应进行细心的护理,及时进行对术后感染的监测、手术切口的监测、缝线/包扎是否适当、及时拆除皮肤缝合线(或闭合夹/钉)等。在术后阶段应该仔细观察手术创口有无过度的肿胀和渗出液过多的现象。如果伤口已进行了覆盖,应在术后每30分钟检查一次创口肿胀的情况,以确保敷料不会绷得太紧,或及时发现出血或渗出异常的情况。若需要频繁地更换敷料,则提示发生出血或有多量的液体渗出,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预示动物体内体液丢失,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即使是一般的伤口敷料,如果经常更换,也能够吸收大量液体。更换敷料的时间及原因都应该写入护理记录中。即使不需要更换敷料,也应有相应的记录,这样可确保其他兽医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伤口处置情况,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出现疼痛反应时,常提示患处的敷料可能会刺激创口,或者一开始敷料的使用就使动物不舒服。保证敷料包扎得不要太紧,如果出现不适,应进行检查,必要时拆掉敷料,重新处置。
8.药物治疗 保证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动物及时摄入药物十分重要,但是在苏醒的过程中,动物常常不能接受口服药物的治疗,这时应考虑其他的替代方法,例如采用注射的方式。用药前应仔细检查不同给药形式的药物使用剂量。
9.营养与环境 食欲良好通常说明小型猪身体状况较好。大部分小型猪在饱食后可进入较安静的休息状态。动物从麻醉状态中苏醒到吞咽和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时,护理人员可以给小型猪提供饮水和少量食物。但需要适口性好、高能量和容易消化的饲料。苏醒期的小型猪可能会受环境、气味、声音及邻近动物的干扰,因此,应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环境的光线应该暗一些,这样可以减小对动物的刺激,但是应保证兽医护理人员可以观察动物的情况。红外灯作为一种热源在临床上非常实用。
最后,术后护理一定要有应对麻醉及术后出现的一些严重情况的应急预案。研究人员和兽医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重要的是预防问题的发生。需要立即救治处理的情况有多种,如呼吸困难、心脏骤停、大量出血和休克等。每个实验室要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准确的应急指南或操作规程。可以准备“急诊箱/车”和必要的设备,以便随时可用。急救物资包括各种常用包扎材料(胶带和纱布)、多种尺寸的气管插管、注射器和针头、导管、呼吸机/器、橡胶手套、听诊器、温度计、无菌手术包、(心肺)复苏药等。紧急情况控制和解决后,兽医、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尽快进行讨论和总结,以便对现有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疾病预防
1.小型猪的微生物控制等级 根据微生物控制程度的不同,实验用小型猪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普通级、清洁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
普通级小型猪(conventional minipig):指不携带所规定的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猪烈性传染病病原。
清洁级小型猪(clean minipig):指除普通级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所规定的对猪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无特定病原体级小型猪(specific pathogen free minipig):指除清洁级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所规定的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明显的病原。
对于不同微生物等级的小型猪应该排除的病原体,世界各国根据本国、本地区疾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北京市分别颁布了地方标准,北京市实验用小型猪系列标准对不同微生物等级小型猪应排除的病原微生物见表1-6,对小型猪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等级监测见附录1和附录2。
2.小型猪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控制是小型猪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需要与小型猪微生物学等级相应的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定期对小型猪微生物学质量进行监测,对于不符合相应微生物控制等级的小型猪及时进行处理。
表1-6 各等级实验用小型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北京市实验用小型猪标准要求微生物监测每6个月至少一次,选择6月龄以上的实验用小型猪用于检测,随机抽样。抽样数量依据动物群体的大小,<100头的群体,抽样数量不少于5头;100~500头的群体,抽样数量不少于10头;>500头的群体,抽样数量不少于15头。清洁级和SPF级小型猪需要饲养于屏障环境,不做预防接种,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判定为合格。普通级小型猪通常需要预防接种,对于抗体检查,免疫项目,群体免疫合格率≥70%,判为合格;非免疫项目,血清抗体阴性判为合格;抗原和核酸检查,未见阳性结果判为合格。
3.小型猪的预防接种 小型猪的疫苗接种要根据动物来源、饲养时间和临床记录等来确定免疫接种程序。大部分的疫苗接种都是在小型猪出生和断奶后进行的。兽医师在制定免疫接种程序时应该将小型猪的来源地和疾病流行情况考虑在内。疫苗接种通常是注射于小型猪的颈后。
新生仔猪应该使用碘伏消毒其脐部,出生3日的仔猪注射右旋糖酐铁,用于预防仔猪的生理性贫血。仔猪对维生素E和硒缺乏有敏感的反应,应该在饲料中给以充足的补充。主管兽医应该对所有小型猪进行健康检查,对新引进小型猪应该进行隔离检疫。
在通过对生产记录中主要监测、治疗和剖检等兽医记录的分类、汇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等手段,分析、总结出本场猪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存在的疫病情况及其对实际生产的危害程度,结合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确定本场猪群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完整的免疫接种记录包括疫苗名称、免疫日期、舍别、栏别、猪只日龄、免疫头数、免疫剂量、疫苗性质、生产厂家、有效期、批号和接种人姓名等。每次做完免疫后,及时认真填写免疫接种记录。北京地区适于应用的小型猪预防接种程序见表1-7。
表1-7 小型猪推荐免疫程序
(相磊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