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电生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心脏电生理和神经电生理。
1·心脏电生理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以整体心脏或心脏的一部分为对象,记录心内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应用各种特定的电脉冲刺激,借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对于窦房结、房室结功能评价,预激综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以及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拟定最佳治疗方案,均有实际重要意义。当前,它不仅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而且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心脏电生理检查主要包括食管调搏及经静脉穿刺心内放置电极电刺激检查。电生理检查的内容是在自身心律或起搏心律时,记录心内电活动,分析其表现和特征加以推理,作出综合判断,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等方面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主要适应证是各种心律失常。其临床意义有:①提供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②指导筛选有效地抗心律失常药物;③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抗心动过速起搏器的适应证选择和临床的功能参数选定是必不可少的。④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更是必需的。
心导管射频消融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一种高频电磁波)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细胞以融断折返环路或消除异常病灶而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可以根治心律失常的方法。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快速心律失常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此项技术,适应证已从当初的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是房室旁路,房室结双径路),发展到特发性室速、频发的室性早搏、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对于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后复发率为1%~3%。
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的植入标志着心脏起搏技术进入固率型时代。1964年起搏技术进入起搏器第二代——按需型心脏起搏。1978年起搏技术进入第三代,即生理性起搏的时代。1995年,首例起搏阈值自动夺获型起搏器问世,这一技术开创了起搏器自动化的新时代。其特点为根据佩带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其在体内工作的各种参数。
2.神经电生理 神经电生理学是研究肌肉和神经细胞电活动的科学。电生理技术依据一般的神经系统解剖学原则来对周围运动和感觉神经包括视觉和听觉的障碍进行定位,为临床检查的进一步深入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测定在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病变。神经电生理的检测包括:肌电图、神经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瞬目反射、重频电刺激及面神经检查。
(1)肌电图和神经电图:常联合应用,是鉴别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疾病以及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唯一可靠的诊断技术。通过不同的特殊测定,可以对神经不同节段,如神经根、丛、束、末梢的损伤提供详细的定位诊断,对神经损伤的程度做出判断,同时提供对预后的评估,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听神经-脑桥-中脑传导通路上的病损。临床用于婴幼儿听力筛查、听力损害的评估、高胆红素血症、眩晕、结核病和耳鸣;脑干损害、脑炎、出血性栓塞性血管病、缺血缺氧性脑病、颈椎病和脑瘫。
(3)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传入神经-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传导通路上的病损。临床用于:臂丛或颈神经根的损伤、神经炎、腰骶神经根的损害、椎间盘脱出;脊髓疾患,如炎症、肿瘤、空洞、压迫、结核等,脊髓萎缩症,白血病的脊髓变化;大动脉炎、一氧化碳中毒、偏瘫、脑瘫。
(4)视觉诱发电位:检测视神经-视交叉-枕叶皮层通路的病损。临床用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垂体瘤、尿崩症、先天弱视、眼球震颤、视力下降。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认知功能,用于智迟、多动症、抽动症及智力水平的辅助检查。
(5)瞬目反射:用于三叉神经损害、Bell麻痹、半侧面肌痉挛、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及面部感觉减退。
(6)面神经检查:结合瞬目反射对面神经损害的不同分支提示定位诊断、程度判别及预后评估。
(7)重频电刺激:通过高频和低频电刺激来评价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是重症肌无力和肌无力样综合征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