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推荐或发布相关实验技术、实验攻略、实验经验分享等。
按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分类
2016年10月25日
来源:《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与设施管理技术》
作者:赵效国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根据国家标准,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根据国家标准,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1.普通级动物 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CV)animal]是不携带所规定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如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弓形虫等。
2.清洁动物 清洁动物[clean(CL)animal]是指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和对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病原的动物。如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体外寄生虫等。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animal]是指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应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如铜绿假单胞菌等。SPF动物作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可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因而其使用量不断增加。
4.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germ free(GF)animal]是指在动物体内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一般而言,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其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级别越高,其结果就越精确可靠。在采用低级别动物作实验时,其刺激因素可能诱发隐性或潜伏感染的动物发生显性感染,并出现组织形态、生理生化、血液与免疫学改变,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则可排除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灵敏、可靠。
上一篇:遗传监测制度的实施[ 10-25 ]
下一篇: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危害性[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