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饲养管理

沙门菌病

2016年11月0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与设施管理技术》 作者:赵效国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沙门菌(Salmonella sp)是1880年由Eberth首先发现的。至今已发现沙门菌属的细菌有2000多种血清型。我国发现200种血清型,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

沙门菌(Salmonella sp)是1880年由Eberth首先发现的。至今已发现沙门菌属的细菌有2000多种血清型。我国发现200种血清型,是一类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1998年4月四川某县农村在请客吃饭时发生大批就餐人员沙门菌中毒事件,因抢救及时没有人员死亡。对实验动物威胁较大的是鼠伤寒和肠炎菌。在动物中可交叉感染,或同时感染两种沙门菌。

1.病原  沙门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具鞭毛,不形成芽胞,是一种短杆菌。长2~4μm,宽0.5μm,在一般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小鼠、大鼠等均易感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2.流行病学  小鼠和大鼠很敏感,并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长期带菌。沙门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即动物食入污染沙门菌的粪便或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患沙门菌病后存活下来的动物,其消化道仍然隐性带菌,并不断向外界环境排出。人接触其他种类带菌动物后,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动物感染沙门菌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系,但表现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幼年和老年动物更敏感。在豚鼠繁殖群中,以怀孕母鼠和刚断奶的仔鼠损失最严重。

其他的易感因素包括营养成分缺乏、遗传素质、沙门菌各血清型的不同毒力、患有其他疾病,以及环境和试验过程造成的应激等。

3.临床症状  实验动物感染沙门菌后,常呈暴发型,没有前驱症状而在4~5天内大批死亡。亚急性型的患病动物呈现行动呆滞、蜷缩一隅;被毛蓬松、食欲缺乏,结膜炎,眼睑黏合,出现腹泻、颤抖、摇晃,病程延续7~10天而死亡。慢性型的动物除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外,还出现消瘦,延续较长时间后逐渐康复或死亡。哺乳期小鼠发病率最高可达70%左右,常以下利为主要症状。

4.病理变化  肝、脾表面有散在的白色点状结节,像针尖样大小,有的呈绿豆大粟粒,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内含有黏液性泡沫状的黄色内容物,肠黏膜充血,有的呈现腹膜炎和腹水。组织学检查可见肝、脾组织坏死结节周围为颗粒状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包围。

5.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将病菌分离进行培养。

6.防治  本病无治疗价值,一旦发现应全群淘汰。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本病。

(1)饲料应妥善保管,严防野鼠、苍蝇和粪便的污染,食具、环境定期消毒。

(2)增加实验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3)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或淘汰。

(4)实验动物分类隔离饲养,密度适中,以便控制和减少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

(5)对实验动物群定期进行检测。

相关文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