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等。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较为严重。
1.病原 钩端螺旋体个体非常纤细,长6~20μm,宽0.1~0.21μ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不仅一端或两端可弯曲呈钩状,且当绕长轴旋转或摆动时,菌端可弯绕成8字、T字或网球拍状,整个菌体可呈C、S等字样,此种弯曲又可随时消失。根据抗原结构成分,以凝集溶解反应可将本菌区分为黄疸出血、爪哇(Javanica)、犬(Canicola)、秋季(Autumnalis)、澳洲(Australis)、波摩那(pomona)、流感伤寒(Grippotyphosa)、七日热(Hebdomadis)等血清群,已知有19个血清群,再以交互凝集吸收试验将每群又区分为若干个血清型,共有172个血清型。我国至今分离出来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共有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
钩端螺旋体很纤细,中央有一根轴丝,螺旋从一端盘绕至另一端,整齐而细密;在暗视野检查时,常似细小的珠链状。革兰法不易着色,常用吉姆萨染色和镀银法染色,以后者较好。钩端螺旋体在一般的水田、池塘、沼泽里及淤泥中可以生存数个月或更长,这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一般常用消毒液的常用浓度均易将之杀死。
2.流行病学 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江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和水田地带为甚。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鼠类带菌时间长达1~2年,甚至终身。鼠类繁殖快,分布广,带菌率高,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钩端螺旋体侵入动物机体后进入血流,最后定位于肾脏的肾小管,生长繁殖,间歇地或连续地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栏圈和用具等,使动物和人感染。鼠类、家畜和人的钩端螺旋体感染常常相互交错传染,构成错综复杂的传染锁链。本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经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蛇、蝇等传播。
3.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是人和多种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此病几乎遍布全世界。许多动物均可感染本菌,多发生于幼龄动物,且大多呈一过性临床反应。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对各种动物的致病性有差异,动物机体对各种血清型钩端螺旋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又有不同,因此,各种家畜感染钩端螺旋体后的临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传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的多,症状重的少。钩端螺旋体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贫血、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黏膜和皮肤坏死。
4.病理变化 钩端螺旋体在家畜所引起的病变基本是一致的。急性病例,眼观病变主要是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慢性或轻型病例,则以肾的变化较为突出。
5.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可由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及流行病学资料作初步诊断,最后由微生物学检验作确诊。微生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制片检查;②分离培养;③动物实验;④血清学检查。
6.防治 预防主要是对动物房舍进行经常性消毒,防止饮水、饲料污染,动物运输时减少损伤。治疗一般用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口服或肌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