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肝炎
由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随毒株、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呈现出肝炎、脑炎、乳鼠肠炎和进行性消耗综合征为特征的疾病。小鼠肝炎病毒被列为影响科学研究实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侵害小鼠,引起乳鼠、裸鼠和某些基因型的成年小鼠发病与死亡,直接干扰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小鼠感染小鼠肝炎病毒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肝脏的代谢功能和酶活性均受到影响,用这种小鼠做试验,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差错。
1.病原 小鼠肝炎病毒归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近似球形或多形态,基因由单股RNA构成,直径60~160nm,具有典型的长约20nm,顶端宽7nm的棒状突起或被膜粒。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冠状病毒通常在56℃经5~10分钟可被灭活,在37℃经几天,在4℃经几个月也失去活性,但可很好地保存于-70℃条件。病毒对乙醚和三氯甲烷敏感。
2.流行病学 现在认为MHV只感染小鼠。感染通常是隐性的或亚临床的,但总具有高度的传染性。MHV呈世界性分布,在中国的小鼠群中广泛流行,鼠群中的感染率可为20%~100%。
MHV的自然传染是经口和呼吸道途径。感染的小鼠经粪便向环境中排出病毒。直接接触感染小鼠或污染的粪便和垫料是群体内的传染源。病毒在宿主体外的粪便或器具上可存活数天。随着小鼠年龄的增长,其对MHV致死性感染的抵抗力也增强。MHV野毒一般致病性低,成年远交系小鼠感染后不发生死亡,不带母源抗体的乳鼠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3.临床症状
(1)急性型:乳鼠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粗乱、腹泻、消瘦、脱水。3~4周龄小鼠发病,病死率98%~100%;8~9周龄小鼠发病率为88%,病死率50%。
(2)神经型:发病鼠两后肢松弛性麻痹,结膜炎,全身抽搐,转圈运动,2~4天内死亡。
4.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敏感的断奶小鼠和成年小鼠感染MHV后,有时可在肝脏见到局灶性的灰黄色坏死斑点,瘀点或凹陷,也可伴有黄疸,带血的腹腔渗出液和肠道出血。
肝脏的坏死可以是局灶性或融合性的。在坏死灶中心肝细胞消失,只留下崩溃的网状组织和充满脂肪的吞噬细胞,也可能有炎症细胞的浸润。肠的病变可发生于整个肠道的任何部位,可见有合胞体的形成直至肠管的坏死和炎症。嗜神经性MHV毒株,例如JHM感染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在脑内,病变可出现于各个区域。坏死性病变在海马和嗅球更明显。
5.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电镜检查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ELISA和IFA方法相当灵敏,为常用方法。
6.预防 定期进行监测,搞好环境卫生。一旦感染,淘汰整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