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饲养管理

支原体病

2016年11月0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与设施管理技术》 作者:赵效国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由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群多形性微生物,引起人、动植物的疾病,称支原体病。此病传染性很强,可使疾病迅速蔓延,常与其他实验动物疾病合并感染。

由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群多形性微生物,引起人、动植物的疾病,称支原体病。此病传染性很强,可使疾病迅速蔓延,常与其他实验动物疾病合并感染。

1.病原  支原体(Mycoplasma spp)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是目前认为能在无细胞培养基内繁殖的最小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个体直径80~300μm,可通过除菌滤器。无细胞质膜,具多形性,可呈球状、杆状、丝状等不规则形态,革兰染色阴性。

2.流行病学  Kliencherger等(1937)等从伴有支气管扩张的大鼠肺炎病灶中首次分离到支原体。该病呈世界范围性分布,是啮齿类实验动物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体。它广泛存在于大鼠和小鼠生产群中,感染率甚至超过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的感染率。我国实验鼠群中,支原体流行非常严重。吕国贞等(1989)报道,开放环境中饲养的普通BALB/c小鼠的感染率为40%,屏障系统中饲养的清洁级BALB/c小鼠的感染率为12.5%,说明屏障系统可有效地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降低支原体的感染率。支原体的自然宿主是大鼠和小鼠。不同品系、年龄的动物对支原体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从棉鼠、地鼠、豚鼠、家兔和马也分离到支原体,在兔可引起关节炎和葡萄膜炎。从野生大鼠的鼻咽部常可分离到支原体,因此,加强实验大、小鼠的饲养管理,严防野鼠进入非常重要。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鼠和支原体隐性带菌鼠,经呼吸道分泌向外排毒,污染饲料、垫料、用具和周围环境。支原体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此外,动物的运输转换也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散播方式。支原体是小鼠和大鼠体内固有的病原体,未感染动物与带菌动物同笼饲养时容易传染。由于鼻道是最易受支原体自然感染的部位,因此,上呼吸道成为感染其他动物和动物本身下呼吸道及生殖道的传染源。阴道和子宫也常分离到支原体,但肝、脾、肾、心等通常不能检出。由于在生殖器上常有支原体存在,所以常感染胎鼠和新生仔鼠,或引起剖腹取胎的污染。

3.临床症状  实验动物感染支原体而致病主要由肺炎支原体、溶神经支原体和关节炎支原体引起,其中尤以肺炎支原体危害最严重。肺炎支原体主要导致大、小鼠的肺炎及雌性生殖器官疾患(化脓性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积脓)。

4.病理变化  由支原体引起的鼠呼吸道支原体病一般不出现大体病变,而且动物被少量支原体感染后也不出现或很少出现显微病变。轻度感染很容易被漏检,因此应将动物的呼吸道和生殖道的各个器官制成切片仔细检查。在普通级大、小鼠群中如发生严重感染或暴发性流行,可见支原体所致典型的病理损害,如小鼠鼻腔和支气管上皮有时出现合胞体巨细胞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证实支原体存在。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滑膜细胞轻度增生。随着病情发展,滑液膜变得肥大,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关节软骨的侵蚀可导致关节的严重破坏。用强毒力的支原体静脉内接种小鼠,可发生慢性关节炎。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最初的急性期(持续约2周),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滑膜增生;②急性与慢性混合时期(3~10周),急性和慢性炎症过程一起发生;③慢性时期(11~38周或更长),滑膜增生,单核细胞浸润,关节软骨破坏。

5.防治  动物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中氨浓度过高以及细菌或病毒的并发感染,会增加鼠群中的发病率。所以,预防本病应当降低动物饲养密度,杜绝其他疾病的感染。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