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整体动物静脉注射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

2017年01月06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整体动物静脉注射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

(1)复制方法  选用兔、大鼠、小鼠、豚鼠作为模型动物。将动物麻醉后,行背卧位固定。动物皮下插针记录Ⅱ导或胸导心电图,并通过心电示波器同步连续动态观察动物的心电图变化。先记录一段动物正常的心电图后再给予乌头碱。给乌头碱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一次性静脉注射和连续恒速注射两种。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选择,一次性注射通常用于治疗性给药的研究,而连续恒速给药一般用于预防性给药的研究。

1)一次性静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  一次性静脉注射乌头碱不同动物的使用剂量为:兔100~150μg/kg体重;大鼠30~50μg/kg体重;小鼠1ml(5μg)/4min。值得注意的是静脉注射乌头碱的速度不同引起的心律失常出现的快慢和维持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慢速注射(1~5min注完),所用剂量偏下限,心律失常通常在3~10min出现,维持90~120min。快速注射,3~5s注完,所用剂量偏上限,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约为15s,通常心律失常维持45~80min。在心律失常形成10min后基本趋于稳定后,这时可给予实验药物。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直至恢复窦性心律,通常连续20min维持窦性心律视为完全恢复。若间断出现窦性心律者,应由心律失常时间减掉窦性心律维持时间为真正的心律失常维持时间。大鼠心律失常发展过程为:首先出现室性早搏,渐发展成二联律或三联律,短暂阵发性室速,进而为连续性室速,偶也出现结性心律失常。室性过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又以相反的顺序恢复。连续性室速逐渐变成阵发性室速或二联律或交替出现,直至全变成二联律,由频发性室性早搏,变成偶发性早搏,而渐恢复。

2)连续恒速静注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  通常用200g左右的大鼠。以生理盐水将乌头碱配制成浓度为10μg/ml的溶液,用恒速泵恒速静脉给药,给药速度为0.1ml/min。一般模型组在给予乌头碱后4~5min即可出现室性早搏或二联律,7~9min出现短暂阵发性室速或连续性室速,10~13min出现室性纤颤,14~15min心跳停止。药物治疗时间一般选择在给乌头碱前预先给予。

(2)模型特点  离体实验采取局部给予乌头碱的方式诱导心脏特异部位产生心律失常,诱导剂放在不同的位置可诱导心脏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同时可以通过诱导剂的及时去除而迅速消除诱导源,而恢复窦性心律。因此此离体实验具有诱导部位特异,模型可以反复利用等优点,是药物筛选的首选模型。而开胸的方法同样也具有诱导部位特异的特点,可以选择性的诱导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但动物的损伤较大,开胸的状态下动物的心肺功能均收到一定的影响。

整体实验可以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给药途径以及临床适应证等选择不同的诱导方式和诱导剂量。恒速给药可以观察药物对各阶段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因此乌头碱法是极有价值的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动物模型。整体实验诱导室性心律失常。

(3)比较医学  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主要与激活膜 Na+通道,促进Na+内流,加强细胞膜去极化有关,加速起搏点自律性,诱发异位节律点,形成多源性异位节律,缩短心肌不应期,并且在大剂量情况下兼有激活交感神经、促进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的作用。故本模型对具有Na+通道阻滞或膜稳定作用的药物,尤其是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较好,常用的阳性对照有利多卡因(5mg/kg体重)或普鲁卡因酰胺(5mg/kg体重);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10mg/kg体重)在本模型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而DL—索他洛尔尽管兼具第Ⅱ、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不具有第1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在本模型上未见明显的药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