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胃溃疡造模大鼠

2017年02月0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 作者:方肇勤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

雄性清洁级SD大鼠96只,体重234±9g,由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2。

2.主要仪器

大鼠固定器,YLS-13A大鼠/小鼠抓力测量仪,底部划有6.5cm×5.5cm方格的实验笼用于旷场检测,余同前。

3.药物与试剂

同前。

4.造模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即正常对照组)、禁食对照组、水浸拘束组、消炎痛组、利血平组、乙醇法组,每组为16只。以造模前一天为第0日,造模当天为第1日。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于第0日上午7:00同时开始禁食不禁水至第1日上午7:00,达24h。第1日早晨7:00开始,各组按时间安排依次开始造模,至晚19:00全部造模结束,期间各组造模前仍禁食不禁水。具体如下:

1)空白对照组:正常饮水、摄食。

2)禁食对照组:正常饮水,继续禁食至晚19:00。

3)应激法组:早晨7:00开始,将各大鼠置于大鼠固定器中,限制活动,头朝上立于23℃左右的恒温水浴内,水面齐剑突,至晚19:00。

4)消炎痛组:中午12:00,按20mg/kg给大鼠灌胃消炎痛溶液。

5)利血平组:下午13:00,皮下注射1mg/ml利血平注射液5mg/kg。

6)乙醇法组:下午18:00,灌胃无水乙醇1ml/只。

晚19:00造模结束后,所有组别动物各随机一分为二,一半处死,另一半恢复正常饮水摄食,清洁级条件下常规饲养,观察自然恢复情况及四诊表现,至第9天全部处死。

5.指标检测

计量化四诊指标在实验一基础上增加抓力,其余相同。第0日、2日、6日、9日各检测1次,共4次。其余方法同前,但日期为第1日、9日。

6.数据处理

计量辨证标准中气虚程度、阳热程度有变化,其余证候辨证标准同“胃溃疡造模小鼠”。

(1)气虚程度

气虚程度=(各动物水平/正常组均数)×0.3+(各动物直立/正常组均数)×0.2+(各动物抓力/正常组均数)×0.5

辨证标准:与正常组比较,>1.5为气盛,<0.75为气虚,<0.5为气虚甚,<0.25为气亏。

(2)阳虚程度

阳虚程度=(各动物腋温/正常组均数)×0.3+(各动物爪r值/正常组均数)×0.5+(各动物尾r值/正常组均数)×0.2

辨证标准:与正常组比较,>1.02为阳气盛,<0.98为阳虚,<0.95为阳虚重,<0.9为阳损。

7.统计分析

同前。

(二)实验结果

1.动物存活及一般情况

第1日19:00全部造模结束后,应激组因为操作意外溺水死亡1只,消炎痛组死亡2只。随机平均分组后,一半动物处死,进行病理检测;另一半动物9日内存活及一般情况如下(图4-10-48)。

1)正常对照、禁食对照、应激组未出现动物死亡,且精神状态可。

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消炎痛组第1~2日动物精神状态及活跃程度未见明显异常,第2日大便色黑如柏油样,第3~9日大便情况好转,但动物虚弱状态显现并逐渐出现死亡至1只。

3)利血平组动物虽然第1~3日精神及自主活动较差,大便质稀色黄味臭,鼻腔及眼角有分泌物出现,但第3日起情况逐渐好转,至第9日实验结束未出现动物死亡。

4)乙醇组仅在第7日,出现1只大鼠死亡,其体形明显较同组其他瘦弱。

2.胃整体称重结果

造模第1日,与空白及禁食对照组比较,乙醇刺激后,胃组织水肿,重量增加(P<0.05);消炎痛组胃重量下降,与禁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10-49)。

恢复正常饮水摄食后,第9日,总体看来,除消炎痛组外,各胃重均有增加的趋势。消炎痛组仅剩余1只,胃重有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的趋势。其余各组间,胃重无统计学差异(图4-10-49)。

3.各组胃前壁图

第1日,总体上,不同胃溃疡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不同,其他各组别胃黏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黄褐色着染和不同程度黑褐色的出血点。第9日,各组胃黏膜损伤改变明显减弱,胃内壁清洁(图4-10-50、图4-10-51)。

1)空白对照组。造模第1日胃组织结构完整,大小、形态正常,胃黏膜清洁。第9日同第1日。

2)禁食对照组。造模第1日较正常对照组胃体积缩小,但胃体结构和胃壁厚度最为完好。第9日基本恢复至正常。

3)应激法组。造模第1日胃体出现痉挛,有明显的点片状出血区域,呈黑褐色,严重者波及整个胃黏膜,30%乙醇冲洗时可见部分附着物脱落。第9日基本恢复至正常,但胃体积较正常对照组仍小。

4)消炎痛组。造模第1日胃体出现痉挛,形态出现异常,体积偏小。但黏膜损伤和出血点程度轻,内壁较清洁。第9日胃体痉挛未能完全缓解,形态异常仍然存在。    5)利血平组。造模第1日胃体出现痉挛萎缩,黏膜损伤程度轻,出血点少,内壁较清洁。第9日基本恢复至正常。

6)乙醇组。造模第1日胃体积明显增大,大部分胃内壁腺胃部,有明显点或带状黑色及墨绿色固着物,出血点少。解剖时发现,该组胃组织质地松软,如水肿状,缺少张力。第9日基本恢复至正常。

4.病理组织学结果

1)空白对照组。光镜下见正常胃壁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4层结构清晰;其中黏膜层腺体及上皮排列整齐,主细胞、壁细胞形态正常;胃内容物少,清洁,有极少量脱落胃上皮细胞及其分泌黏液的混合物(图4-10-52、图4-10-53)。

2)禁食对照组。造模第1日胃壁四层结构保持完整,胃内较清洁,上皮排列欠整齐,黏膜上皮有脱落,其程度组内个体不尽相同,但总体较正常组差(图4-10-54)。第9日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3)应激法组。造模第1日几乎全部个体出现胃黏膜上皮及浅层部分腺体细胞脱落,大部分伴随有点或片状出血,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损伤主要在黏膜浅层,个别达黏膜固有层,不超过黏膜肌层(图4-10-55)。第9日总体情况好转,出血情况消失,个别已基本恢复;大部分个体仍存在少量上皮层细胞脱落及结构的稍显紊乱;个别脱落的上皮或腺体细胞出现凝固性坏死。

4)消炎痛组。造模第1日大部分个体出现胃黏膜上皮排列不齐并萎缩、脱落,个别伴有点状出血,个别有少量浅层腺体脱落,个别黏膜状况基本正常。损伤主要在黏膜浅层,也有个别损及黏膜固有层腺体。个体间病变一致性不如应激模型组(图4-10-56、图4-10-57)。第9日仅存活个体胃壁四层结构完整,固有层腺体结构尚好,上皮层细胞脱落、坏死及结构紊乱。

5)利血平组。造模第1日基本同消炎痛组,仅个别出血区域为片状,周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图4-10-58)。第9日总体情况未见明显好转,但已未见有出血;仍见黏膜上皮排列不齐及萎缩、脱落,个别甚至有少量浅层腺体细胞脱落。

6)乙醇组。造模第1日大部分个体出现黏膜下水肿,黏膜浅层上皮细胞脱落、坏死,水肿,个别有出血伴周围少量炎细胞(图4-10-59、图4-10-60)。第9日黏膜下层水肿程度基本好转,未见出血;大部分个体仍存在黏膜上皮脱落、坏死及排列不齐;有个别出现明显细胞核深染现象。

5.各模型大鼠的证候变化及程度

(1)各模型总体证候变化趋势

各种方法造模后,综合以下数据,对各组内大鼠总体变化趋势描述如下:

1)应激法大鼠有近100%应激性胃溃疡发生率,但气血阴阳损伤程度轻,仅在造模后出现短暂的阴虚证与气盛表现,即第2日气虚实度和阴虚实度与空白及禁食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恢复也快。

2)消炎痛大鼠造模后出现比较显著的胃寒、气虚、阴虚、阳虚证候表现,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是一个具备严重气血阴阳虚证表现的复合模型。第6、9日气虚实度、阴虚实度,第2、6、9日阳虚实度均低于空白及禁食对照组(P<0.05)。该造模剂量下大鼠损伤较大,陆续死亡殆尽。可考虑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治疗或重点针对益气、温阳。

3)利血平大鼠造模后即出现胃寒证、气虚证、阳虚证表现,但恢复迅速,无需针对性治疗。其中第2日与空白及禁食对照组比较气虚实度、阴虚实度均下降(P<0.05)。

4)乙醇法大鼠总体气血阴阳损伤程度轻,恢复迅速,第2日甚至气虚实度高于空白对照(P<0.05),出现短暂气盛表现。

5)禁食对照大鼠造模初期有恢复性的气盛倾向,气虚实度高于空白对照(P<0.05),以后迅速恢复至正常(图4-10-61~图4-10-65)。

(2)同病异证

1)同一个体,疾病的不同阶段存在证候的演变。如图4-10-66所示,No.24应激大鼠第0日即造模前有轻微的气虚证表现,与其体质可能有一定关系。造模后第2日却表现为阳虚及胃寒证;第6日证候情况出现好转,但出现气虚甚;第9日实验结束时基本正常,无证可辨。再如图4-10-67,No.35利血平第0日即造模前有轻微的气盛表现,也可能与其体质相关。造模后第2日出现严重的胃寒证表现,同时兼有气虚甚与阴虚证表现;第6日证候情况出现好转,仅存气虚证表现;第9日实验结束时已无证可辨。

这些与临床上同一个体,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出现证候变化的情况相类似。

2)同一疾病,不同个体存在证候的差异。图4-10-68为乙醇模型大鼠的同病异证。造模后第2日,3只大鼠均见胃寒表现;No.42大鼠兼见阴虚,No.46大鼠无其他证候,No.47大鼠兼见气阴两虚证。图4-10-69为利血平模型大鼠的同病异证。造模后第2日No.34和No.37大鼠均见胃寒、气阴两虚证,但程度不同。

同样的造模影响,组内个体却出现不同的证候,与大鼠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有关。以上的同病异证现象与临床类似,因而要求“同病异治”。

(3)异病同证

1)不同疾病模型在相同阶段出现类似的证候。如图4-10-70所示,No.30消炎痛和No.47乙醇大鼠出现异病同证:造模后第2日,两只大鼠均出现了胃寒证、气阴两虚证,且程度接近。再如图4-10-71,No.17应激大鼠和No.44乙醇大鼠出现异病同证:造模后第9日,即在疾病模型的恢复期,两只大鼠阴虚程度相近(胃寒程度有所区别)。

2)不同疾病模型在不同阶段出现类似的证候。图4-10-72系造模后第9日的No.36利血平大鼠,以及造模后第6日的No.44乙醇大鼠,证候均表现为气阴两虚证,虽然在气虚程度上有所不同。再如图4-10-73系造模后第6日的No.32消炎痛大鼠,以及造模后第2日的No.37利血平大鼠,一致表现出胃寒证、气阴两虚证,其中消炎痛大鼠阴虚程度略重,利血平大鼠胃寒程度严重。

以上提示,不同疾病模型大鼠,在疾病的相同或不同阶段,会出现同样的证候。这与临床上疾病不同而证候相同的情况类似,提示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实行“异病同治”。

(三)讨论

参考相关文献,我们采用了一次造模的方式。实验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在造模后第9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不同模型的特征如下:

1)禁食对照组。与其他造模组一致,该组共禁食36h。禁食结束后,胃黏膜出现了轻度的病理改变。提示禁食是不同胃溃疡模型形成的参与因素。

2)应激法胃黏膜病变性质为急性出血性浅表性胃炎,亦即应激性溃疡。

该法成模率高,几乎达100%,胃体痉挛,个体间病理改变十分接近,造模方便,可作为应激溃疡模型的首选。

3)消炎痛造模第1日胃前壁图片显示黏膜损伤和出血点程度轻,但第2日动物却出现明显柏油样便,其后动物大便情况好转,精神状态开始出现不振,继而陆续出现死亡至1只动物。结合动物生存及病理结果,提示造模后第9日,溃疡的恢复较差。

4)利血平造模的特点是造模后,动物活动明显减弱,持续约3日,此后迅速恢复。但病理表现造模后第9日,胃组织病理改变未见明显改善。

5)乙醇法造模当日,胃体积增大,质松软,缺少张力,与镜下水肿一致,第9日病理改变基本改善。

通过对大鼠各组别病理组织学结果的观察,认为对于各造模方法所造成的实际病变的性质,基本同小鼠。

结合模型所采用的一次造模的方式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性质分析,其中水浸拘束组主要由应激形成,模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以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实验;而消炎痛、利血平、乙醇等模型,恢复慢,部分病理改变仍存在,可以用于急性胃炎或急性溃疡的治疗实验。

以上各模型,同一模型组内不同个体采取相同单位造模剂量或方法,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有的模型病理改变程度具较高的一致性,如应激性模型;有的模型组内病理改变却不完全一致,如消炎痛和利血平模型。但总体看来,病变程度及恢复情况与动物精神状况、活动程度等一般表现的演变基本一致。此外,对同一种模型,采用不同的造模剂量,也可能直接影响病变程度。

总的来看,各造模组中,消炎痛大鼠模型证候表现最为典型,利血平次之,其余各造模方法或剂量下的模型,无突出证候表现或程度较轻。此外,动物自愈倾向明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