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省级发布专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灵长类目动物杀婴的那些事儿

2017年02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灵长类社会进化》 作者:《灵长类社会进化》 责任编辑:admin
摘要:杀婴行为: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来说,杀婴是某一种物种意图令自己同种婴儿死亡的行动,虽然大多数现代社会认为杀婴是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但是在古文化里却是普遍现象,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以及古代的中国和日本。
在灵长类目动物的杀婴过程中,大部分是雄性,如叶猴/大猩猩/狒狒/长臂猿(饲养群)等,也有雌雄共同参与,如黑猩猩/人类等,当然还有吼猴/卷尾喉,还有目前我观察到普通绒猴也有杀婴现象。
 
其中,长尾叶猴在印度称为神猴哈努曼,给人留下一种性格温顺的现象,但科学研究证实雄性长尾叶猴有杀婴行为,主要存在一夫多妻群中,当在家族群中出现新的雄性家长,为了在确定在群内的位置,新的雄性家长急于同雌性们进行交配,但是哺乳的雌性会拒绝交配,再者叶猴的哺乳期长达1-2年,而且家族内的雄性家长相对更换频繁,不可能等待到雌性的哺乳期结束,只能强制性的争夺并杀死哺乳期的幼崽(一般是小于6月龄)。另个一原因是在高密度的区域,种群之间相当封闭,缺乏熟悉。当一个种群的雄性成为另一个种群的雄性家长后,需要通过交配确定自己的地位,但是哺乳期雌性会拒绝,从而雄性采取策略终止其哺乳期,使其发情。但在种群密度低的区域,现象却恰恰相反。
 
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有杀婴现象,只不过过程是共同参与杀婴这点不同罢了。高等级的个体从母亲怀里抢夺小猩猩后,爬到高处,在树上撞死,然后挥舞着尸体。然后按照与其关系的疏远分食。但是,对于黑猩猩我们无法用繁殖策略来解释,可能是地位的巩固的牺牲品或对肉食的尝试。
 
从社会进化角度看,一夫多妻容易产生杀婴现象。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杀婴行为不是偶然的病理现象,而可能是进化中一种适应性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