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
动物模型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肝病临床前研究的应用
慢性肝病是由于肝损伤因素如病毒、自身免疫、胆汁阻塞、有毒物、代谢疾病等引起肝脏慢性损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肝炎病毒感染的数目达5.5亿人并且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病。在中国,肝炎病毒的感染人口约占10%,其中乙型肝炎达7.2%。世界上肝病死亡的人口中约有3.8%是由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所导致,并且有近30%的人患有非酒精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虽然肝移植是治疗终末端肝病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可供移植肝源非常紧缺,加上手术并发症、免疫排斥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问题限制了这一治疗方法的应用。 近年来,再生医学领域干细胞的发展为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三胚层多种细胞的能力,具有容易获取和没有伦理问题的特点,使得其更适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目前,Mscs治疗肝硬化已经开展了初步的人体临床试验。然而,临床试验结果却存在矛盾:部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了患者的肝功能通过移植骨髓Mscs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相反,另外一些临床试验在移植Mscs后并未改善肝硬化病人的肝功能。由于多数临床试验缺乏合理的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因此难以对Mscs移植治疗肝病的有效性做出准确的结论。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人源的骨髓Mscs在小鼠体内可以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的形态。另外,Mscs在体内是促进肿瘤生长还是抑制肿瘤的生长也存在争议。因此,将Mscs作为肝病治疗的一种“药品”真正进入临床应用之前,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通过比照其他常规药物进行Mscs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关键是建立能够模拟人类肝病的合适动物模型。然而,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并能真实重现人类肝病病理和代谢特征的动物模型,严重制约了肝病药物和治疗手段开发。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