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乙酸烧灼法诱发慢性胃溃疡动物模型

2017年04月2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用戊巴比妥钠麻醉,仰卧位正中切口开腹,以0.01ml刻度的结核菌素注射器在胃窦前壁注入20%~100%乙酸0.01~0.05ml。注射时,针尖倾斜,以注射处出现一白色小点、无乙酸渗出也未注入胃腔为宜。然后以0号丝线将大网膜组织与注射部位胃窦壁浆膜组织缝合一针。或以棉签蘸100%乙酸溶液涂抹在胃的浆膜面。或剖开胃腔将100%乙酸溶液涂于黏膜面后缝合胃壁。完成上述步骤即将胃原位放回,缝合腹壁,单笼饲养。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动物食欲、活动和睡眠等一般活动状况,造模结束后,放血处死,剖腹取胃,沿大弯侧剪开胃腔,观察动物胃溃疡及黏膜形态,测定溃疡面积及深度,剪取包括溃疡部分的胃窦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2)模型特征  胃窦前壁注入100%乙酸0.05ml,模型动物在1~4d时出现食欲下降、活动减少、四肢无力、倦卧嗜睡、被毛蓬松,5~7d后以上诸症逐渐缓解,饮食和活动量增加,被毛恢复光泽。病理观察显示,术后4d时,大鼠胃内容物明显增多,胃窦前壁黏膜面出现溃疡,直径0.5~0.7cm,溃疡呈圆形、溃疡处胃窦壁结构明显破坏,黏膜腺体消失,黏膜面表层见坏死组织,其下见肉芽组织增生,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肌层和浆膜完全被破坏,溃疡周围黏膜腺体间质充血、水肿,可见新生小毛细血管;7d时,胃内容物明显增多且色污秽、有腐臭气味,胃窦前壁黏膜面处溃疡直径为1.0~1.2cm,溃疡呈圆形,溃疡处胃窦壁结构破坏明显,黏膜腺体消失,表层坏死组织减少,其下肉芽组织增多,仍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浸润,近浆膜面见有瘢痕组织,溃疡周围黏膜腺体间质仍有充血、水肿;10d时。胃内容物稍增多,胃窦前壁黏膜面处溃疡直径为0.4~0.5cm,溃疡处胃窦壁结构已有所恢复,胃窦壁厚度明显增加,坏死组织已基本消失,黏膜腺体重现,间质充血、水肿减轻,黏膜下层肉芽组织增多,小血管壁增厚,炎症细胞减少,但在肌层或浆膜面仍未发现新生结缔组织存在;14、21、28d时,溃疡处胃窦壁结构逐渐完成再生,黏膜并黏膜下层逐渐近似正常。浆膜结构逐渐恢复完整,炎症细胞及渗出物逐渐消失。

(3)比较医学  胃溃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而Hp感染和某些化学药品的超量摄入,可破坏胃黏膜的正常防御和修复功能,使黏膜对酸的损伤更敏感。本实验模仿在胃黏膜保护层缺失条件下导致胃酸中H+逆弥散入黏膜的状况,将乙酸直接注入黏膜层内,或直接涂在黏膜或浆膜表面,结果在胃壁黏膜刺激部位出现溃疡。溃疡面的直径通常在0.4~1.2cm之间,溃疡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所用醋酸的浓度及其用量,但浓度过高和用量过大常常会发生穿透甚至穿孔。本模型复制方法简便,条件容易控制,实验重复性好,诱发的溃疡典型,与人类的慢性胃溃疡极为相似。本模型诱发的溃疡自然愈合需60d左右,但也有过200d仍可见溃疡病灶者,因而比较适用于作为一种药物治疗慢性胃溃疡、促进溃疡修复愈合的实验动物模型。一般促进黏膜修复药、抗胃蛋白酶药对乙酸性溃疡均有明显作用,制酸药、抗胆碱药也有促进愈合作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