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恶唑酮(Oxazolone)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2017年05月1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BALB/c小鼠,7~8周龄,体重25~30g,腹部皮肤剃毛(2cm×2cm),用3%恶唑酮(溶解于100%乙醇中)0.2ml涂搽皮肤,隔天重复1次,5d后将直径2mm的硅胶管从肛门插入肠道深约4cm处,注入1%恶唑酮(溶解于50%乙醇中)0.15ml。灌肠后每日观察小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在灌肠后24h,3, 7, 14, 21d时分别处死动物,立即开腹分离结肠,沿肠系膜缘剪开肠腔,冲洗,取病变明显处结肠部分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部分组织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细胞因子TNF-a、IFN-7、IL-4含量测定。DAI评分标准:①体重、大便性状、隐血或血便均正常:0分。②体重下降1%~5%,大便性状、隐血或血便均正常:1分。③体重下降5%~10%,大便糊状,隐血阳性:2分。④体重下降10%~15%,大便半稀,隐血阳性:3分。⑤体重下降大于15%,大便水样,血便:4分。组织学损伤程度用上皮损伤、溃疡形成、炎症细胞浸润等项目的分值之和进行评分。①上皮损伤和溃疡形成(溃疡深度):无:0分;糜烂(黏膜下层):1分;溃疡(肌层):2分;溃疡(浆膜层):3分。②水肿: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③淋巴、单核、浆细胞浸润(浸润深度):无:0分;轻度(黏膜下层):1分;中度(肌层):2分;重度(浆膜层):3分。④中性粒细胞浸润(浸润深度):无:0分;轻度(黏膜下层):1分;中度(肌层):2分;重度(浆膜层):3分。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浸润深度):无:0分;轻度(黏膜下层):1分;中度(肌层);2分;重度(浆膜层):3分。MPO活性测定:切取部分病变结肠组织并称重,每200mg加0.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TAB)1ml,匀浆、冻溶3次,1083g离心10min,取上清液0.1ml,以邻联[二]茴香胺为底物,用UV-2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波长655mm处测定5min内吸光度变化的均值,每分钟吸光度值变化1.0为1个酶活性单位。细胞因子 TNF-a、IFN-γ和IL-4含量测定:切取部分病变结肠组织并称重,每50mg加1ml PBS(pH 6.0,内含抑肽酶、亮肽素和胃酶抑素A各1ug)进行匀浆,4℃6500g离心15min,取上清液0.1ml,使用相应试剂盒以ELISA方法测定细胞因子 TNF-a、IFN-γ和IL-4含量。

(2)模型特点  小鼠经2次涂搽恶唑酮后2d,其涂搽处皮肤可出现红肿,部分皮肤有破溃现象,灌肠后24h即出现体重下降和腹泻,第3~4日时腹泻达高峰,部分动物出现肉眼血便,腹泻持续约1周后逐渐转为软便,2周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此外,灌肠后24h出现远端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病变呈连续性分布,镜下表现为上皮细胞缺失、糜烂和浅溃疡形成,杯状细胞减少,腺体密度减低,炎症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黏膜固有层可见多种炎症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1周后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可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症可持续2周左右。同时,在小鼠灌肠后24h、3d和7d时,病变结肠组织的MPO活性、IL-4含量显著增高,而TNF-a、IFN-γ含量则基本正常。

(3)比较医学  恶唑酮是一种半抗原,当其与皮肤蛋白结合可形成完全抗原,通过皮肤树突状细胞,即朗格汉斯细胞强有力的抗原递呈,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上的抗原递呈给CD4+T细胞,这些T细胞增殖形成对半抗原修饰的自身肽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当机体再次接触恶唑酮时,修饰后的自身肽再次递呈树突状细胞上的 MHCⅡ类分子,记忆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对这些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诱发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从而导致肠道炎症。采用恶唑酮诱发动物结肠炎是新近建立起来的一种类似于人类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其制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灌肠;另一种是先予致敏,再予灌肠。由于前一种方法所致的结肠炎症持续时间较短(3~4d),小鼠死亡率较高,因此,通常采用后一种方法制模为多见。本模型复制方法显示,涂搽恶唑酮后,动物局部皮肤出现红肿,5d后再次灌肠给予小剂量恶唑酮后很快就出现肠道炎症。本方法中再次接触恶唑酮的是胃肠道黏膜,由此引起的黏膜炎症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模型由于制模方法简单,重复性好,且组织学特征和炎症分布类似人类同类疾病,同时很好地复制了慢性、复发性的特征性炎症发病过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亦可用于药物活性和疗效的评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