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大肠杆菌免疫法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2017年05月12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分别于第1, 10, 17, 24日共接受4次免疫。免疫物质为被甲醛杀死的大肠杆菌细胞悬液,浓度为1.2×100000000/ml。制备方法:取大鼠1只,处死,无菌手术取结肠内容物划线于伊红一美蓝平板,37℃培养24h,取典型菌落扩增,并作数值鉴定以确认大肠杆菌,冰箱保存。首次免疫时,于后足跖处皮下注射细菌悬液0.2ml,第2、3次分别于腹部和背部皮下多点注射0.4ml和0.6ml,第4次腹腔内注射1.2ml,亦可在第2次免疫前灌胃给大肠杆菌活菌苗1.5ml(浓度同前)。在采用大肠杆菌细胞悬液免疫的过程中,用常规法每3d检查便潜血1次,用形态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用比浊法测定免疫循环复合物,在不同的时间点位,分别取适量动物心脏采血,然后处死,在结肠中段取约1.0cm长的肠段,常规作病理切片,光镜观察。

(2)模型特点  接受大肠杆菌细胞悬液免疫的大鼠于第2周开始出现软便及程度较轻的便潜血阳性,第4周时,所有接受免疫的动物均表现为便潜血阳性。在继续饲养的过程中,便潜血有加重倾向。如加服活菌,则模型动物便潜血表现得更为严重。免疫动物从第3周开始出现黏液便,并伴有食欲减退、倦怠、竖毛等症状,但未出现因结肠炎而死亡者。在不同时间测定模型动物淋巴细胞转化率,发现有明显的下降,尤以加服活菌组更为明显,而循环免疫复合物则随免疫的进行而有升高的趋势。病理检查显示,模型动物黏膜及黏膜下层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血管炎改变;黏膜内可见多处隐窝脓疡及溃疡形成;溃疡有的深达黏膜下层或达浆膜,甚至形成黏膜下或浆膜下脓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溃疡的形成率在增加;其中,病变在横结肠与降结肠更为多见。

(3)比较医学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免疫、环境、饮食或感染等因素,其中免疫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免疫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目前最常见的免疫原包括:胚胎肠组织、正常结肠的黏膜、结肠寄生菌株(大肠杆菌)、角叉菜胶等。本实验方法所使用的抗原是大肠杆菌,后者属肠道正常存在的细菌。以大肠杆菌免疫法复制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其临床意义在于显示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因某种原因造成其菌体成分少量、反复进入血液的相关性。给大肠杆菌免疫后,模型动物结肠壁上逐渐出现溃疡或弥漫性炎症,同时可看到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增加。而免疫功能状态的表现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作为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评价指标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模型由于复制方法简便,抗原来源方便,造模机制比较接近于自然发病过程,故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