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对乙酰氨基酚诱发肝衰竭模型

2017年06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成年小鼠,按900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rnol,APAP),或成年大鼠,同途径注射APAP 500mg/kg体重,或成年实验犬,将APAP溶解于二甲基亚砜(DMSO)中,分别于0h、9h、24h对犬进行皮下注射,首次剂量为750mg/kg体重,后2次剂量为200mg/kg体重。小鼠或大鼠给药后,连续观察其一般状况,记录其中毒死亡的时间,同时定时抽取血液作肝功能测定,摘取肝脏作组织形态学检查。实验犬给药后,除观察其一般状况和记录死亡时间外,检测其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尿量等生理指标,同时抽取血液作肝功能测定,并在模型动物死亡或人为处死后,摘取其肝、心、肺、肾等脏器组织作病理检查。

(2)模型特点  小鼠给药7h时,动物血清ALT、AST、 TBIL显著上升,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A)下降,血浆主要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芳香族氨基酸(AAA)含量增高幅度明显高于支链氨基酸(BCAA),肝组织呈广泛性细胞损伤,肝小叶内可见片状或桥状坏死,炎症细胞密集,肝巨噬细胞弥漫性增生;48h时,动物死亡率达68.7%,其中雄性动物死亡率为100%。雄性SD大鼠给药2h时,肝总谷胱甘肽下降90%,线粒体谷胱甘肽下降58%。实验犬给药48h,模型成功率为63%。成模后,实验犬精神萎靡,活动及摄食减少,嗜睡,ALT、AST、ALP和NH3升高,BUN、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BCAA/AAA)下降,GLU、TBIL和电解质变化不明显,镜下可见肝组织呈弥漫性浊肿,肝细胞点状坏死、嗜酸性坏死和片状坏死,部分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和脂肪变性,部分区域肝窦扩张、充血,汇管区少许炎症细胞浸润,48h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为36h(10~48h)。

(3)比较医学  APAP是一种常用的解热止痛药,过量服用易引起肝脏毒性,是国内外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不同种属的动物,APAP诱发急性肝衰竭的机制与人类基本相似。治疗水平时,APAP约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35%与硫酸结合,然后由肾脏排出,少量的由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生成N-乙酰-苯醌亚胺(NAPQI),后者与谷胱甘肽(GSH)的巯基(-SH)反应,不产生明显的毒性。 APAP过量时,前两条代谢途径饱和,NAPQI生成增多,其耗竭肝脏的GSH后,就作用于细胞结构,引起肝小叶中央性坏死,诱发急性肝衰竭,表现为ALT和AST升高、PT延长、肝细胞坏死等。由于不同动物的肝细胞对APAP毒性作用的敏感性不同,鼠科动物最敏感,犬、家兔、猴次之,所以 APAP诱发肝衰竭通常选用小鼠、大鼠和犬作为模型复制对象。复制APAP诱发急性肝衰竭模型,诸如剂量、给药途径、麻醉剂的选择、是否需要加入诱导物、如何减轻肝外毒性对模型造成的影响等,均是必须要预先考虑的问题。虽然 APAP存在剂量依赖性毒性作用,但血中APAP水平与肝功能改变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剂量稍小,难以诱发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或复制成模率过低,而剂量过高,如当口服剂量超过1000mg/kg体重时,动物可能并发低血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肺水肿等肝外病变而立即死亡。所以,少量多次给药是人们较多采用的造模方法。一般情况下,给药15h后,动物出现低血糖,静脉滴注葡萄糖后可以缓解。给药后15~20h,ALT开始升高,肝坏死启动,随后TBIL增加、GLU降低、白蛋白(ALB)减少、PT延长并出现肝臭。30~48h后逐渐出现肝性脑病、肝昏迷、癫癎,直至死亡,死亡时 ALT达峰值,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有严重的小叶中央性坏死。在模型复制过程中,还应注意麻醉剂的选择和使用。一些常用的麻醉剂可能加重APAP的肝毒性,主要有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等巴比妥钠类药物和氟烷。此外,有采用谷胱甘肽合成酶抑制剂(BSO)与APAP协同造模的报道。实验用BSO以2mmol/kg体重剂量给Beagle犬缓慢静滴,使动物体内谷胱甘肽合成酶不可逆地失活,2h后静注APAP100mg/kg体重,并以每隔1h静注一定量的APAP使其血药浓度维持在150~250mg/L水平状态。当肝细胞中GSH耗竭时,APAP的代谢产物NAPQI浓度急剧升高,导致肝细胞呈大面积坏死,造成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30~48h后模型动物开始嗜睡、昏迷直至死亡。采用APAP复制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具有模型复制周期短、方法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模型影响因素多、肝外毒性大、可重复性差等因素显示其并非最佳选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