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食饵诱发性胆色素结石模型

2017年07月0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学》 作者:周光兴 责任编辑:yjcadmin

(1)复制方法  给普通豚鼠喂饲低蛋白饲料(玉米粉13.63%,黄豆粉9.09%,面粉9.07%,鱼粉6.36%,麸皮9.09%,盐1%,酵母粉1%,维生素C 0.005%,苜蓿粉41.65%,酪蛋白2%,猪油2%,蔗糖3%,维生素类2%,胆固醇0.1%,胆酸0.04%),或喂饲低蛋白、低维生素C饲料(玉米粉31.4%,鱼粉3.6%,麸皮54%,盐1%,酪蛋白2%,猪油2%,蔗糖3.86%,维生素类2%,胆固醇0.1%,胆酸0.04%),连续8周,或给无菌豚鼠喂饲低蛋白饲料(含蛋白质18%,糖43.74%,脂肪6.22%),连续4周。喂养结束后,心脏取血制备血清作生化检测;手术取胆肉眼观察成石情况;注射器吸出全部胆汁,离心,上清液作胆汁成分分析,沉淀物置显微镜下作胆固醇结晶检查;胆囊组织作病理检查。

(2)模型特点  普通豚鼠采用上述配方配制的饲料喂饲8周,均能诱发胆囊产生胆色素结石。该结石外形不规则,形状为棕色或黑色,干燥后松软易碎,碾碎的结石粉末涂在白色滤纸上流有明显的棕黄色素。电镜观察显示,该结石外形呈颗粒球状物,大小不一,似菜花或杨梅样团块,结构疏松,可见长短不一的网状纤维状物,也可见少量胆固醇小片结晶,与人类胆色素十分相似。其中,低蛋白饲料喂饲的普通豚鼠模型成石率为80%,而低蛋白、低维生素C饲料喂饲的普通豚鼠模型成石率却仅为50%,且模型复制期死亡率较高。无菌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在造型2周时,其胆囊内有肉眼可见的深棕色胆泥形成,4周时,块状结石显现,成石率为100%。无菌豚鼠胆石成分分析,其中含有钙、磷酸盐、碳酸盐和蛋白质;胆汁成分分析,直接胆红素浓度、间接反应胆红素浓度,Ca2+与总钙浓度比值均呈明显的提高。

(3)比较医学  在胆色素类结石的组成成分中,主要且特征性的组成成分为胆红素钙盐,属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结合而成。正常生理状况下,胆汁中的胆红素主要以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形式存在,而钙与非结合胆红素的离子浓度之积往往处于一动态平衡之中。如果Ca2+或非结合胆红素离子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浓度升高,均可使其离子浓度积升高,一旦离子浓度积大于该特定条件下的条件溶度积常数时,胆红素钙即呈过饱和状,沉淀生成,同时在糖蛋白或其他蛋白质的共同作用下,凝聚形成结石。在胆色素类结石形成的过程中,糖蛋白和蛋白质具有促进成石的作用,而胆汁酸是防止结石形成的生理成分。给豚鼠喂饲低蛋白饲料造成肝脏及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增高,促使结合胆红素水解成非结合胆红素,后者与Ca2+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盐。喂饲低维生素C饲料会导致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胆酸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胆汁酸代谢紊乱。无菌豚鼠由于无正常菌群参与胆汁酸代谢,所以无法进行诸如7a-脱烃基等的降解过程,并促进其肝肠循环,则胆汁酸的降解及肝肠循环受阻,重吸收减少。致石饲料中加入大量的外源性胆固醇、脂肪等,进一步加重了模型动物的肝脏负担,促进了胆色素结石的形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