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推荐或发布相关实验技术、实验攻略、实验经验分享等。
触角似耙子,科学家发现一亿年前昆虫琥珀
2017年03月09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责任编辑:lwc
摘要:距今1亿年前的昆虫,就已经为捕食形成了类似“耙子”的复杂结构。记者8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中生代昆虫研究团队领衔的一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里,发现了一类形态极其特化、触角基部形成“耙子”结构的昆虫。这一发现为理解生物演化、认识早期昆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1亿年前的昆虫,就已经为捕食形成了类似“耙子”的复杂结构。记者8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中生代昆虫研究团队领衔的一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里,发现了一类形态极其特化、触角基部形成“耙子”结构的昆虫。这一发现为理解生物演化、认识早期昆虫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参与者、南京古生物所助理研究员蔡晨阳介绍,最新发现的这类昆虫属于隐翅虫科中的苔甲亚科。从形态上看,它们与同类相比体型超大,下颚须呈长棒状,上颚具齿,足超长。更有趣的是,它们的触角基部两小节明显加长,腹面具有两排规律排列的大刚毛,且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之间可以自由弯曲。当触角第二小节向下弯曲时,就形成了由众多大刚毛构成的“耙子”结构。
“昆虫的形态特征与行为密切相关。对比这类新发现昆虫与现生昆虫的触角形态和生活习性,我们推测,当时这类昆虫之所以特化出‘耙子’状结构,很可能是为了捕食陆地上一种极其常见的小型生物:跳虫。” 蔡晨阳解释说,有了“耙子”结构,一旦昆虫触角基部弯曲,附着其上的刚毛就能“搂住”跳虫,让跳虫难以逃脱。这一结构的发现,也为进一步理解早期生态系统,研究捕食与被捕食者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该研究成果已于7日晚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相关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项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上一篇:生来不凡 美国一蟒蛇身上自带表情包![ 03-10 ]
下一篇:巴萨神奇逆转球迷疯狂 连熊蜂都开始玩“足球”了[ 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