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蚂蚁王国探秘者
冉浩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在冉浩看来,做科普的乐趣,其实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或者自己认为应该传播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在冉浩的《蚂蚁之美》中,神秘的蚂蚁王国正在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切叶蚁一晚上可以移走一座菜园;有一种蚂蚁喜欢吃人头发中分泌的油脂,会从距离发根几微米的地方切断发丝,几天之内就可以把一个人变成秃头,医生还以为他们患上了脱发症;如果把两窝同类蚂蚁的气味混在一起会怎么样?它们不会互相打个你死我活,而是会举行“拳击”仪式;蚁后和生殖蚁所释放的激素会牢牢控制整个蚂蚁王国的性别比例和分工比例……
2014年6月,《蚂蚁之美》出版,随后冉浩收到了很多赞誉。这本记录蚂蚁生活的科普书在豆瓣上获得了8.8分的高分,被人称为“《昆虫记》之蚂蚁篇”。冉浩对此却笑言“大家的评价太高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我非常崇拜的昆虫学家和科普作家,我知道自己与人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冉浩说道,“作为一个蚂蚁爱好者和研究者,我只是希望能有机会写上一本书,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我这些年的体会。”
与蚂蚁结缘这些年
如今在河北满城中学任教高中生物,同时在广西师大重点实验室挂职的冉浩,很早就与蚂蚁结缘。
“我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掘开一窝蚂蚁的情景。”冉浩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当时,我看着大批蚂蚁慌张地跑动,里面还掉出了很多白色的小‘蛋蛋’,那是蚂蚁的幼虫,我对看到的一切充满了新奇。我小心地选了3只,把它们装到火柴盒里带回了家。但最后的结果是遗憾的,这些没有工蚁照顾的幼虫很快变成了虫干儿。于是,我又去了。我发动了一场又一场劫掠活动,还将远处的蚂蚁搬运到其他巢穴附近,观看蚂蚁大战。”
冉浩坦言,直到今天,他依然对自己首次接触的平凡蚂蚁抱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它不仅第一次为他打开了蚂蚁世界的大门,而且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为他观察和研究蚂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001年,冉浩进入河北大学生物专业学习,在那里他开始系统地接触有关蚂蚁的理论和知识。“在入学的第二天,还没有拿到借阅证的时候,我就若无其事地混进了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拿到借阅证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喜欢的书逐一借出来抄写或复印,特别是那些有关蚂蚁的章节。”冉浩说。
也是从那时起,冉浩开始做自己的蚂蚁观察记录,把有关蚂蚁的有趣的现象、特殊的行为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些厚厚的记录本为后来《蚂蚁之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冉浩自言虽然他“在蚂蚁分类学上踩了一脚”,但他希望《蚂蚁之美》的语言尽量通俗,不将过多的分类学术语带入其中。因此,在书中,他尽量避免“科”“亚科”“属”等过于专业的说法,而是代之以“家族”或者其他自己觉得合适的说法。
在书中,冉浩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蚂蚁的成功之处,以及蚂蚁王国的基本情况。在这一部分,每一章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小故事,那是冉浩自己亲历的观察故事。书中还有一部分用来介绍那些在蚂蚁世界中独具个性或者声明显赫的蚂蚁物种或家族,冉浩希望能尽可能地挖掘出它们新奇、有趣的地方。最后,他不忘介绍蚂蚁标本的采集、饲养和观察的方法,为那些准备亲自动手观察、饲养或研究蚂蚁的读者提供参考。
“总的说来,这本书就是希望读者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冉浩说道。
自学成才办“蚁网”
除了《蚂蚁之美》一书外,冉浩做蚂蚁科普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就是蚁网。
蚁网的网站是冉浩自己做出来的,他自己笑称完全是“自学成才”。“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那时候觉得能做个网站是件挺酷的事。”冉浩笑着说。
那时候的互联网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资料也很有限,冉浩在图书馆找的资料有时也用不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别人的网站页面下载下来,去看它的代码,改一改代码看看网页有什么变化,再改一改再看看有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像破译密码一样学习如何制作网页。那时候电脑也还没普及,冉浩做网页常常要去学校的机房或者网吧。网站内容也主要是冉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总结以后写成文字,再输入到电脑上发布出去。
蚁网最初的雏形是个综合性的科普网站,其中与蚂蚁相关的内容有几个网页。后来,冉浩结识了自然摄影师刘彦鸣,正是这位蚂蚁知识很渊博,并且能够拍摄出精美的超微距图片的摄影师,促成了蚁网的建成。
“2001年,在刘彦鸣的支持下,我创办了蚁网,这是第一个中文蚂蚁网站。虽然几经波折,但蚁网现在依然存在,并且具备一个可以检索中国大部分蚂蚁的数据库。”冉浩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他和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周善义合作,对中国蚂蚁物种进行了系统整理,共整理出中国蚂蚁物种不少于1005种,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对蚂蚁进行系统整理,相关成果的主要部分以《中国蚂蚁名录》的形式发表,也能在蚁网的数据库中查询。
“蚂蚁的魅力在于它的社会性和多样化,不同的蚂蚁物种在行为上不太一样,它们对于不同的环境也有着不同的适应性特征。而且,蚂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比较突出,蚂蚁物种数量占到了动物总量的1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生物学家威尔逊曾估计,蚂蚁的总重量与人类的总重量是差不多的。从蚂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和启发性的东西。”提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蚂蚁,冉浩滔滔不绝。
不止于蚂蚁
其实,除了最钟爱的蚂蚁之外,冉浩还做了其他方面的科普。比如,他自己还创建了一个内容更为综合的生物科普网站——物种网,原来也尝试做过天文类的网站。
自2004年起,冉浩就开始为各种科普杂志和报刊撰写文章,并且堪称高产。从2012年开始,冉浩每年大概都要写100篇左右的科普文章,内容并不止于蚂蚁。
在冉浩看来,做科普的乐趣,其实就是将自己所知道的,或者自己认为应该传播的知识,与大家分享。“现在市面上的科普良莠不齐,大众的辨别能力也还不高,我觉得还是必须有一些人去做一些事情。我自己小时候就是从科普杂志,比如《少年科学》,获得了很多指引,所以直到现在仍对科普抱有一种感激的心态,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获得有用的知识,感受科学的乐趣。”